1
朱德庸曾經說過:你可以不上學,你可以不上網,你可以不上當,你就是不能不上班!
不論你樂意不樂意,高興不高興,情愿不情愿,你都必須——去工作。工作不僅僅是提供養家糊口的物質支持,同時還要輸出精神建設。在《有錢人都打算不退休了,你還在幻想不上班》一文中提到:一個人若終日無所事事,這種痛苦程度要遠遠大于工作或學習時期的焦慮和痛苦。
基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且兩手都要硬的基本法,工作是必要、必須且必然的。那么問題來了,是不是有一種工作可以完全穿越我們的生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好比風兒和沙兒那樣纏纏綿綿到天涯?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據一項研究統計,排名世界500強的企業,生命長度已經從40年壓縮到3-5年。如果趕上早班車,那么幸甚至哉你20歲入職,60歲退休時企業剛好倒閉。遺憾的是現在只有晚班車,不小心打個盹,企業可能就嗚呼哀哉了,空留你獨愴然而涕下。
有人說公務員就很保險呢,呃,其實真的沒有100%的確定。我黨的策略是”三定”即:定職能、定崗位、定編制。前提是必須有相應的職能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某些職能一定是會被取締的。比如當年的“費改稅”,再比如關閉煤礦后的煤炭資源管理部門……明天的明天,其實還是挺懸的。
馬云爸爸也說了,這是你戴著望遠鏡也找不到敵人的時代。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也不知道對手是誰,更不知道哪一天你的工作就會向你揮揮手而不帶走一片云彩。
2
《肖申克的救贖》中說:這些墻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上學的時候,學生們抨擊考試否定分數,然而又不得不通過一場場的考試來獲取分數,小心翼翼的攢著積分兌換上大學的船票,時間緊任務重來不及揚長只顧著避短,努力平衡既無短板也無長版,最后把自己全面發展成全面平庸。
走向職場尷尬的發現,除了學歷那張敲門磚之外,幾乎一無所長。秉持著穩定壓倒一切的觀點,上躥下跳的努力尋找一份無需特長不要技能的可持續性工作,再然后,就開始穩定的窮著……在日復一日的重復工作中消耗著自己,一邊咒罵著這份工作是如此的糟糕無聊,一邊又緊緊抓著不敢輕易松手。
有一次陪同著走訪生活困難群體,同行中的大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許多人40歲上下,身體健康、情緒穩定,他們寧愿窩在家里等救濟,也不愿意出去找工作?
隨行的一位工作人員回答:他們不知道自己會做什么,能做什么,應該去做什么,如果是我突然下崗,可能也是這樣。
前幾天聽說某大型企業轉崗分流,一位員工從管理崗分流到超市當收銀員,完全無法適應新工作,直接累吐了,最后因為情緒抑郁不得不請假在家,后遺癥是現在一進超市就狂想吐……
幾年前,我們不知道幾個理財APP就能取代傳統銀行的業務,也不知道微信會占據現代通訊的半壁江山,更不知道知識是要付費的。我們曾經的許多以為都被證實不是那么一回事,可能未來現在我們所從事的這份工作也終將會逝去,那么用終極思維的角度來看,現在的我們應該怎么辦?
3
(1)認知升級
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差別就是認知,所謂的認知既不是信息的儲備、也不是智力的高下,而是你對世界抽象出的理解模型。說人話就是:你是如何理解和對待這個世界的。
你是為自己打工還是為別人打工,你是一個值錢的人還是一個賺錢的人,你喜歡要股權還是拿工資,你持續下注的是大概率事件還是小概率事件,前者是中上層的創業者,后者是中下層的打工者。優秀和平庸都是一種習慣,你的認知最終決定了你的階層。
認知升級第一要素是打破對穩定的幻想,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穩定是個坑、穩定是個坑、穩定是個坑。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化。只有絕對的進步,才有相對的穩定。
認知升級第二要素是保持空杯狀態,在認知的四個狀態中“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占了95%。自以為是,以為自己知道的遠遠不如以為自己不知道的。好比要保持一臺手機運行流暢,首先要做的是清空緩存。
認知升級第三要素是專注自身。網上有個段子:你為什么窮呢?因為你的時間都用來憂國憂民,杞人憂天和多管閑事。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是知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都與別人無關。
(2)能力升級
多做長半衰期的事情。知乎達人采銅將做一件事獲得的收益即“收益值”、收益隨時間遞減的程度即“收益半衰期”組合成四類事件:
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深度閱讀、與巴菲特的午餐….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買買買、玩玩玩、吃吃吃…..
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練書法、背唐詩、讀哲學……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跑到白百合的微薄下去罵馬蓉…...
速效的往往是短效的,速成的也是最容易反復的。任何一件事入門很簡單,精通很困難。你在時間中耕耘了什么,決定了你最終會收獲什么。
走出舒適區。心理學中將人對世界的外部認知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舒適區:所有的事物都是你熟悉、可控的。
學習區:通過學習可以了解、掌控的。
恐慌區:完全不了解,失控的。
喜歡挑戰,渴望進步和成長是人類的天性。舒適區會讓你非常的自在放松,但是相似的人、類似的事、差不多的道理,你即使再多努力也只是重復性建設。如同蠶繭般那樣被緊緊包裹,封閉在一個狹小的區域中,沒有足夠的空間去拓展、去成長。如果貿然的闖進恐慌區,面對完全的未知,不知道從哪里入手的無措會打擊人的自信,會感受到習得性無助,會本能的去逃避。唯有位于中心地段的學習區,是最理想的區域,在這里可以通過努力獲得持續性的成長,不斷的擴大舒適區,并且將一部分恐慌區過渡成學習區。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在武志紅老師《巨嬰國》中提到:我們都是全能自戀的龍,期待自己是完美的。在這種心理動機之下,最典型的就是執行力差,想法多多而行動少少。
執行的本質就是為了實踐認知。事情不做,永遠沒有機會,事情做了,機會會自己找上門。一件事情之所以你比別人更優秀,就是因為你有長期的、持續性的投入。所以即使做不好,也要持續的去做。這個世界想要做得好,是不需要完美的。
3樹立品牌
工作的本質就是為別人提供服務,個體的價值取決于你所能提供服務的稀缺性,從高到低依次排序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
品牌,就是你個人的綜合能力+你提供服務的品質。你越優秀、越稀缺,品牌溢價就會越高。沒有不可替代的職位,只有不可替代的人。
人生唯一靠譜的策略就是精進不已。只要每天持續不停得進步,就一定會比原地踏步的擁有更多的成功概率。海明威說:真正高貴的人,不是優于別人,而是優于過去的自己,那些有勇氣讓自己每天優秀一點點的人,終將從舊有的習慣中奪回對命運的控制,成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