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2016年5月8日,21:00-22:30,1.5小時;
閱讀書本:《自私的基因》,作者:【英】理查德·道金斯;中信出版社;P1-P30;
閱讀目標:了解什么是自私的基因?它們對人類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閱讀方法:精讀
閱讀感想:
購買這本書時,我并不知道它涉及的是生物學。當然即便知道還是會買來了解,因為太多的人推薦,包括查理·芒格的推薦,我謹記著他說的要堅持進行跨學科學習。
今天看得內容比較少,內容大多是概念性的,曾經是文科生的我還在適應生物學的基礎概念……明天看了再寫感想。
閱讀筆記:
序言,特里弗斯
要想了解我們自身的特性,就必須理解自然選擇。
前言—作者
我是個行為生態學家,所以動物行為是本書的主題。
第一章,為什么會有人呢?
我的目的是研究自私行為和利他行為在生物學上的意義。
我將要論證,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的自私性。
讓我們設法通過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義灌輸到人們頭腦中去吧!
我的定義只涉及行為的效果,是降低還是提高這個假定的利他主義生存的可能性,以及這個假定的受益者生存的可能性。
第二章,復制基因
自然選擇的最初形式不過是選擇穩定的模式并拋棄不穩定的模式罷了。
近年來,在實驗室里模擬生命存在之前地球的化學條件,結果獲得了被稱為嘌呤和嘧啶的有機物質。它們是組成遺傳分子脫氧核糖核酸的構件,即DNA。
生物學的復制基因在其復制過程中所造成的錯誤確實能產生改良的效果。對生命產生生命進化的過程來說,產生一些差錯是必不可少的。
差錯最終使進化成為可能。
事實上沒有什么東西“想要”進化。進化是偶然發生的。
現在湯里已存在一些分子的穩定品種。所謂穩定的意思是,(1)那些分子要么本身存在的時間較長,(長壽)(2)要么能迅速的復制,(生殖力)(3)要么能均精確無誤的復制。(精確復制)
論點的第二個重要環節是競爭。
改良的過程是積累性的。加強自身的穩定性或削弱對手穩定性的方法變得更巧妙,更富有成效。一些復制基因甚至“發現”了一些方法,通過化學途徑分裂對方品種的分子,并利用分裂出來的構件來復制自己。
復制基因的出現不僅僅是為了生存,還是為它們自己制造容器,即賴以生存的運載工具。
最原始的生存機器也許僅僅是一層保護衣。后來新競爭對手陸續出現,它們擁有更優良、更有效的生存機器。因此生存斗爭隨之逐漸激化。生存機器的體積越來越大,其結構也漸臻復雜。這是一個積累和漸進的過程。
但在今日,別以為它們還會浮游在海洋之中。很久以前,它們已經放棄了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了。在今天,它們存在于你和我的軀體內,它們創造了我們,創造了我們的肉體和心靈,而保存它們正是我們存在的終極理由。這些復制基因源遠流長。今天,我們稱它們為基因,而我們就是它們的生存機器。
第三章,不朽的雙螺旋
一個DNA分子是一條由構件組成的長鏈,這些構件即被稱為“核苷酸”的小分子。如同蛋白質分子是氨基酸鏈一樣,DNA分子是核苷酸鏈。
我們的DNA寄居在我們體內。它不是集中在體內的某一特定的部分,而是分布在所有細胞之中。人體平均大約由1000萬億個細胞組成,每個細胞都含有該人體的DNA的一套完整拷貝。
“卷”同染色體這兩個詞將交替使用,而“頁”則同基因暫且互換使用,我們將在很長的篇幅中使用這一比喻。
DNA分子做的兩件重要事情是:第一,它們進行復制,就是說進行自身復制;第二,它們間接地監督制造了不同種類的分子--蛋白質。
任何一個個體基因組合的生存時間可能是短暫的,但基因本身卻能夠生存很久,它們的道路相互交叉再交叉,在延續不斷的世代中一個基因可以被視為一個單位,它通過一系列個體的延續生存下去。
盡管如此,這不會阻止制造藍眼睛的指令繼續傳遞到后代去,一個這樣被置之不理的基因我們稱它為“隱性基因”。與隱性基因相對的是顯性基因。管棕色眼睛的基因與管藍色眼睛的基因相比,前者處于優勢。只有相關頁的兩個拷貝都一致推薦藍眼睛,一個人才會得到一雙藍眼睛。更常見的情況是,兩個可供替換基因不全似時,結果是達成某種類型的妥協--把人體建成一個居間的模樣,或一種完全不同的模樣。
在第六頁的位置上,最多只能有兩個等位基因。如一個有藍眼睛的人,他可能有同一個等位基因的兩個拷貝,或者他可以在整個種群里的6個可供替換的等位基因當中任選兩個。
【我在參加文魁大腦讀書會2016年閱讀年挑戰計劃,本年度我要閱讀書籍70-100本,請大家監督。每周沒有完成的,發微信紅包150元,一年沒有達標70本的,再發微信紅包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