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大人和小孩的分別嗎?
天下有大人和小孩的分別嗎?如何判斷你是大人他是小孩?判斷一個人是大人或小孩并不是從體型和年齡上,圣人判斷大人和小孩的標準和你不同。
在圣人的眼里,在人類沒有覺悟之前都是小孩,不存在大人。
你觀察一下社會群體中的所謂的大人和小孩有什么不同?在本質上他們完全一樣。有情眾生的“覺”都一樣,而所謂的大人和小孩的念頭有什么不同?
他們相信著同樣的信念——小孩的信念是我們所謂的大人所給的,而通常一個小孩又沒有自己的辨別能力,他完全接受,因而在實際上,你教給他什么他就相信什么——小孩的信念就是大人的信念——因而沒有什么不同。
所以,人本質上講,一般所謂意義上的大人和小孩完全一樣。
02
我們都是小孩
我們都是小孩,因為不管看起來你八十歲和她五歲,你們頭腦里裝的基本信念相同。
比如,一個小孩說“幼兒園的小朋友應該喜歡我”,長大后你說“我的同事們應該對我好”;一個小孩說“幼兒園的阿姨應該愛我”,長大后說“我媽應該愛我”;“某某小朋友是個壞蛋”,長大后你說“誰誰不是個好人”……
成人的信念和小孩的信念有什么不同?只是那信念附著的事情稍有不同而已。有相同信念的人都是同齡人。
瞧瞧我們分別開來的大人和小孩在本質上有什么不一樣?他們都在為獲取愛、認同和贊賞而努力呢。我們都是信念的奴隸,我們都在無明中被念頭所掌控;因為從沒有考察過念頭,相同的信念與念頭遮住了我們相同的覺。
我們一樣無明,無論從哪個層面上講,小孩就是身體矮小的大人,大人只是身體變大的小孩。從小孩到大人,我們變化的僅僅是“外在”——身體,而我們的里面——那心及其信念完全一樣。
所以不存在大人和小孩的分別,我們都是小孩,都還在心靈的幼兒園中沒畢業呢。
03
你比小孩多了些什么?
假如大人和小孩是不同的,那看起來的大人比小孩多了些什么?在我看來,只是大人比小孩擁有更多的信念、教條或概念。
大人比小孩多了些什么?概念。概念把心變成了頭腦,概念使心從它本來的樣子中分離開來。一個人擁有更多的概念是件好事嗎?嗯,以我來看,誰擁有并相信的概念越多,你的心就離他本來的樣子更遠。
我們常常說小孩的心靈是純凈的,小孩非常單純,為什么?因為他們心靈中的概念較少。一旦等他擁有了和你相同的概念并相信了它們時,他就變成了你;小孩就不再是小孩,即使他身材仍然矮小,年齡只有十幾歲,但在本質上,他已是所謂的“大人”了。
04
早熟的小孩
這個社會盛產“早熟”的小孩。所謂早熟,在真正意義上并不是指現代的孩子們從飲食中攝取了更多的激素,而使他們月經或遺精現象提前發生就叫早熟,而是他們的思想上。
因為教育的激進模式,像給孩子增加身體的營養一樣,家長們瘋狂地在往孩子們的頭腦中裝載他們認為的知識和概念,這使現代的孩子不僅身體早熟了,那心念更早的早熟了。
早熟是一件好事嗎?你熟的早你衰老的早。心靈的早熟事實上是一種心靈的老化,當柔軟潔凈的心被過早的裝入更多的概念時,它已經提前開始變得僵化和失去其本性了。
讓小孩迅速的變得像“大人”,是一件好事嗎?看看我們成年人的生活吧,我們比孩子有更多的苦和惱,讓孩子們盡早的變得像我們一樣,那意味著在讓他們盡早的品嘗和我們一樣的生命苦惱。
家長們怕自己的孩子如果頭腦里不裝有足夠的現代知識、概念和技能,將來會被社會所淘汰或不能適應,你確定真會那樣嗎?你能夠預見很多年以后你孩子以及社會的狀況?……
那分別是你自己當前恐懼心的反應,你只不過是在利用孩子使你自己變得有“安全感”一點罷了。
在無知之中,你把孩子變成了你為獲取自己安全的工具。當你是一個無知的父母時,你的小孩在你的內心深處已經不是小孩了,他只是你內在的一個可被你、正被使用的一個符號而已。無明使人類對動物們更蠢和做著更多傷害別人的事。
05
誰跟誰學習?
我們常常教導一個小孩說要好好的跟大人們學習,到底是誰應該跟誰學習?如果要讓他們跟你學習,學習什么?學習你的恐懼?掙扎?或像因恐懼而逃避似的努力工作?為獲取愛的辛苦?為求得他人認同時的努力?為得到別人的贊賞所做的多余的事?
你讓孩子學習,到底叫讓他學習你什么?你身上哪些是他可以學習的?你是否曾經盤點過這些呢?
在對付人類的困難、新情況、新問題,相反,我覺得我們更多的應該向小孩學習。在一個小孩還完全未被信念、成人的恐懼、教條污染之前,他們生存的智慧和能力就是我們學習的呢。
在概念示占據我們的心之前的樣子,才是我們應該成為的樣子呢,如此一說,我們的老師實應是我們的孩子,而不是我們自己。教育人者恰應向被教育者學習。
我們強調說,學生們老師學習,老師向誰學習?在我看來,老師不是向老師的老師學習,而應向他的學生學習。只有一個向學生學習的老師才是一個合格的老師。
我們身上有著很多的“有”,孩子們身上有著很多的“空”。我們在給予他們我們自己的“有”時,來把孩子身上“空”的部分拿回來放在自己的心中。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教學相長,空有互為的端尾循環。
如此你的心智才具有生命力,否則,你必枯竭。一個人生命的活力不取決于他生命中“有”的部分,而取決于他生命中“無”的部分。
“有”是死的,“無”才是活的,你身上的“有”越多你越沒生命力,而你存在中的“無(空)”越多你越有生命力。
注意向孩子學習,孩子向我們的“有”要知識,我們向他們的“空”學習智慧。
圖片
06
傲慢出于無知
所有的傲慢都出于無知,那不知道的人把一點“知”當成全知,所以他升起了巨大的傲慢。似乎是他的無知越多,他的傲慢和自我感就越大。
無知是狂傲的土壤,看看人類的蠢事不都是那些傲慢加無知的人干出來的嗎?在戰爭、政治和國家政權、宗教等領域都是那樣,來看看你的家庭中你是如何對待你的小孩和他的教育的吧,你的傲慢和無知也侵占了那塊地方。
07
你的小孩比你知道的少?
你確定你的小孩比你知道的少嗎?在真相上,就在當下,人人都擁有相同的存在。在真相層面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擁有一覺一念;在幻象場面,我們都擁有相同單位的時間、空間。
你比你的小孩擁有的多,真是那樣嗎?這顯然是謊言,如果你覺得你比你的小孩擁有或知道的多,顯然你的錯覺或幻覺比他厲害。
人人都擁有相等的智慧,所擁有不相等的是你對智慧的窺見——那遮住智慧心的幻象多少不同。
08
成人的傲慢和無知
成人的傲慢和無知是顯而易見的,最明顯的表現之處,就是他們在對待小孩的時刻和態度上。他們把自己當成知,當小孩當成無知,瞧瞧,這傲慢與偏見有多大?這種傲慢與偏見正顯示他們才是真正的無知呢。
回顧一下你是如何對你的小孩說話的?當你教育他時你是什么態度?你是不是一副我知道、我懂、我是老師的心態?以一個老師的身份給別人說話,恰是那個人最不是老師的時候。
真正的老師沒有“老師”的概念,他絕對平等的與天地萬物交流,當然,他的眼里不會有學生。一個眼中沒學生的老師,他成為了真正的老師。
身份是老師的人,注意不要讓“老師”這個詞匯變成傲慢與無知的代名詞,來保持一個真正老師的品質。
09
童話和神話
因為人們的無知,人類總是不是活在童話里就是活在神話里。在沒有覺悟之前,誰曾活在如實的現實存在中?沒有覺悟的心總是在夢里從這極跑到那極,又從那極跑到這里。
猶如在夢中虛幻的蕩秋千一樣,他們總是從二元世界里的這邊蕩到那邊:從此岸到彼岸——從好到壞、從壞到好,從對到錯、從錯到對;從善到惡、從惡到善;從痛苦到歡樂、從歡樂到痛苦……。
童話和神話都是夢,當你在這邊時,你在童話的世界里;當你在那邊時,你在神話的世界里。童話是孩子的神話,神話是成人的童話,在沒有醒來之前,他們是一樣的。
有多少人正活在如來的世界?人們都在夢中教導覺醒,但是對于一個還沒有真正醒來的人,你如何真正的教導別人覺醒呢?在夢中教導覺醒那不能導致真正的覺醒。
覺悟者所教導的覺醒才是真正的覺醒,那覺者的教誨就是走出童話和神話——你知道,當你走出童話和神話時,你發現了什么?你發現了一個笑話。
你發現了自己在童話中的幼稚和在神話中的狂妄自大,你發現你在那夢中為自己無端制造的痛苦……你會笑話自己,你會笑出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覺悟就是從童話和神話的世界中走出來。走出童話和神話,將導致一個笑話的出現。因此,童話、神話和笑話,是一個覺悟在覺悟前后的發現。這使他開心得不得了。
沒有覺悟的成年人教育小孩是,他們在把他們信以為真的神話加進那孩子的童話里,而告訴他,那是真理。而實質,童話、神話和笑話——都是你一個故事而已。
我能夠勇氣地告訴你的小孩生命這一切都是個故事,并帶著他活出你們的故事嗎?
10
覺悟和平等
一旦覺悟勢必導致平等。不平等只發生在未覺悟者的夢中。那平等是眾生是“一”。在教育中,彌消家長與孩子、老師與學生、教與學的差別就是覺悟。
一個看見家長和孩子是一體的家長是個覺悟的家長,一個看見老師和學生是一體的老師是個覺悟的老師。
一個真覺悟者的眼光落在處處,而在處處他都看見平等。例如,他如果在醫療行業,他會看到病人和醫生平等、疾病和健康平等、感冒和癌癥平等、生和死平等等。
覺者超越了“二”,因此他能看到每一種存在的“二”。了解存在的各個面向,使一個覺者無論如何走路都不會失衡。
無論著眼于何處,倘若你不能真實的看見處處平等,那么你沒有覺悟。見證眾生一體的心不可能還在某一處發現差別、不同,更不可能因此苦惱、憤怒或不平。
在你教育你小孩的過程中,倘若你對他非常生氣或憤怒,那么你沒有一顆平和的心;如果你的心不平和,你就教導不出平和的孩子。
如果你恐懼你就在教導孩子恐懼,如果你憤怒你就在教導孩子憤怒,你發現了嗎?你的“表現”本身就是一種最有影響力的無語的教育。
家長們必須修自己的心,你必須去令自己覺悟和見證平等,否則,你就在把孩子帶進二元對立矛盾痛苦的世界。
如果你教導不出快樂的小孩,縱使你教導一個博士生,也是失敗。家長們要注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