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完企業經營成果和經營的本質之后,德魯克接著介紹了幾種重要的競爭戰略。前面已經介紹了一種戰略:發揮企業的優勢。今天介紹第二個重要的競爭戰略:挖掘企業的潛力。
挖掘潛力,也就是說企業要主動去尋找機會,等風來不是好的戰略。企業往往會熱衷于尋找外部的機會,而忽略自身的潛力,只有系統化的挖掘和利用企業的潛力,才能得到發展機會。
既然挖掘潛力如此重要,那么企業的潛力在哪里,應該如何挖掘呢?
德魯克認為,企業經營中的危險和薄弱環節正是企業需要挖掘的潛力所在,將問題變為機會是管理者的職責。以下三個方面,可以發現企業看不見的潛力:
1.發展制約因素
在微小的經濟波動面前,為什么有些行業或企業就會不堪一擊?什么讓它的產品無法應對市場的變動?這些問題可能無法立刻得到解決,但是對于大多數的管理者來說,本行業或企業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們往往視這些問題為理所當然的現象,認為無法解決或者沒有必要去解決。對于這些問題,內部人經常習以為常以至于視而不見,但是外部人看來可能是個革新的機會。
要克服這些制約因素,需要系統化的創新。如果繼續走老路,在原來的基礎上優化,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可以從下列三個方面去突破這種制約因素:
1.1業務流程:
如果任何業務流程都需要靠高價格和高產量才能盈利,企業就會變得不堪一擊。這兩條最多實現一條,最好的情況是低產量和低價格也能保持盈利,要保證兩條同時實現會讓企業變得非常脆弱。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必須進行業務流程的重新設計。
1.2不可能的任務
德魯克舉了造紙行業的例子說明這個問題。在一棵樹中,當前造紙工藝使用到的部分不超過1/4,超過3/4的部分被白白浪費掉,從而導致造紙行業的成本居高不下。如果造紙行業可以把浪費掉的部分變成產品,紙品的市場競爭力會大大提升。對于造紙行業的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德魯克認為無論再難,也應該堅持突破,否則當新的技術出現時,企業會被立刻擊潰。
1.3市場結構矛盾
制約因素也會體現在市場結構中,市場參與者都不能獲得好處,出現雙輸或多輸的局面。這種矛盾會導致顧客的行為“明顯不合理”,這種行為不僅與供應商利益矛盾,也與顧客自身利益矛盾。這里舉了美國房地產業的例子,廉價的房子周圍很快會變得破爛不堪,導致收入提高的人們會搬走,最終形成貧民窟,既造成社會問題,也影響了顧客和開發商的利益。這種雙輸的局面就是企業需要解決的矛盾。
2.發展失衡問題
企業只能在組織結構圖上實現完美的平衡。現實中的企業常常處于失衡的狀態。企業應該在兩個方面保持平衡,一方面是能夠創造價值的資源,另一方面是它們可以創造出來的成果。例如,一家企業在全國各地建立了數十個分銷團隊,但是每年去只能完成千萬級別的銷售額,這其中的問題就是發展的失衡,企業應該考慮,我們是否需要這么大的銷售團隊,或者是否可以給銷售團隊提供更多可供銷售的產品。
企業的活動包括生產性活動,支持性活動、以及監管性活動。支持性和監管活動應該盡量降至最低,而生產性活動之間(比如研發、生產、營銷)應該保持平衡,才能產生最佳的經營效率。
另一種失衡是,企業規模與企業必須服務的市場或企業需要的管理人員不匹配。許多創業公司和家族企業也像大公司一樣配置各種崗位的管理人員,通常情況是,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才需要相應的人員配置,這是對人才資源巨大的浪費和濫用。德魯克建議的解決方案是通過合并、收購、合伙經營或合資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結構,而非簡單地擴大企業規模。
3.來自外部的威脅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有些機會是看不見的,而且看起來是對企業或行業產生的威脅。例如顛覆性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等,如果我們不想改變,將會被這些外來事物所改變。但同樣的也有企業視這些威脅為機會,積極利用這些機會,完成自身的升級。
這一點在互聯網時代表現得更加明顯,似乎誰都可以跨界打劫,人人都在談顛覆式創新。例如,互聯網金融對于傳統金融機構是威脅還是機會,現在還沒有最終的結論,但是已經有一批傳統銀行和保險機構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大展拳腳,風生水起。自動駕駛汽車方興未艾,傳統汽車企業是抵制這種新事物還是加入到自動汽車的研發中,有遠見的企業已經悄悄改變未來發展的方向,去擁抱這種變化。
企業面臨的任何外部威脅都說明了外部環境發生了改變,市場、顧客、認知等。如果繼續固守現狀陳規,或者排斥這些威脅,將面臨毀滅性打擊。面對威脅,我們有機會把威脅轉化為機會,在新潮流面前,順勢而為比逆流而上更有利。
總結:
什么是潛力,潛力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到機會。相反,如果一件事物無論在客觀上,還是心理上都讓人非常痛苦,難以接受,這可能就是需要去挖掘的潛力。對于這類事物我們通常使用的形容詞是:
不可能
不合理
不現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