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How to practice emotional first aid | Guy Winch
(正兒八經的將近18分鐘的TED,很慢熱,需要耐心聽兩遍)
Guy Winch是心理學博士,提出心理健康的保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但一直被大家忽視。他把我們心靈上受到的傷害大致分為以下幾個
"Loneliness, failure, rejection & rumination "(寂寞,失敗,被拒絕,精神反芻)
現在似乎大家說自己孤獨寂寞,就顯得格外的矯情,像那種老一套的言情小說里演繹的悲情女主一樣的,自怨自艾。現在社交網絡如此之發達的今天,為什么我們卻時常感受到寂寞?轟趴,聚會,聯誼的社交活動泛濫的今天,為什么我們卻不自覺的感受到孤獨。在一群人里感受孤獨并不是奢侈的事情,也不是只有玻璃心為賦新詞強說愁,是我刷遍所有社交軟件沒有消息的時候,是我在熱鬧的人群里插不進話的時候,是我在喧囂的鬧市里無人理解被人嘲弄的時候。
多少歌詞里寫愛情會問要留下一道怎么樣的疤你才會知道我心痛,真的要把心里的傷流于表面,變成物質的,血淋淋的真實的傷疤,才能得到別人的關注么?心里的創傷是一件極其自我話的事情,我不明白為什么現在的人喜歡把物質的世界和精神世界連在一起,這就造就了兩個特別極端的維護,一是對看似"健全人"心理狀態的漠視,二是對物質世界里的"弱勢群體"過度的關心。
很多人不能理解那種看上去家境殷實,光鮮靚麗甚至功成名就的人好端端的怎么就抑郁癥了?怎么就有輕生的念頭了?似乎物質世界的豐滿可以直接等價給精神世界的富足一樣?!而對于精神世界健康又強大的,可能是殘疾人,家境貧寒或身世坎坷的人。總有人,甚至于我都會不自覺的想要關照他們,甚至于戴上有色眼鏡的想要拉他們一把,這又是怎么樣的不尊重?!
我自己都深陷泥濘不知道伸出的這雙手是福是禍?
我對于失敗的感觸不深…不是沒有失敗過,而是還不曾懷疑自己不能做到什么,爭強好勝,這倒也變成折磨我的缺點…有的時候認慫不了的是壞事,而我卻每每撞到南墻再磕個頭破血流的回來,然后才肯承認,好像不可以。
我最害怕的情緒就是被拒絕和精神反芻"Rejection & Rumination"我因為拍不害怕被拒絕直接一開始就不會開口,什么事情自己做就好了…其實不開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在默認我自己會被拒絕的時候就已經拉開了我和對方的距離了。人情很多時候是由人情債搭建起來的,你欠我一點我還你一些,一來二往就有了聯系,但我卻害怕開口,同時又很樂意幫忙,但"互相互相"少了一個巴掌,這種關系很快就變的疏離。而我要學的可能不是怎么開口去麻煩別人,而是怎么直面被拒絕。
最近面臨畢業季,開始找工作總會接到面試,我沒接到面試電話時候,沮喪難過,接到了之后焦慮不安,前者默認自己被拒絕,后者惶恐自己被拒絕,我安撫不了我自認為的那些缺點,和由此呈現出來的,我一言一行中的不自信,散發出來那種"我會被拒絕"的電波,這很可怕…這種自我否認和自我疏離。
我有點強迫癥的完美主義,力求萬事做到極致,但被"反芻"的情緒往往都是在意料之外的,沒經過排演就突然發生的,可能是被罵的狗血淋頭,被懟的啞口無言,被傷害,被欺騙,被誤解,我會停不下來的去一遍一遍的重復那個鏡頭,在我的腦子里,一切不甘心的排演一股腦兒的涌上來,帶著后悔甚至恥辱感,有時我覺得這些情緒已經被埋在最深的一個角里面了,但下一次類似的情況發生,那些之前被埋起來的情緒突然迸發出來,帶著自己腦補出來的夸張的情節,腐敗的氣味一股腦兒的沖上來。
我們已經被那種挫敗感傷的片體淋漓,為什么,還要自己在自己的傷疤上繼續捅一刀呢?那些個深深淺淺的傷疤好不容易愈合,為什么我們再次受傷就要把疤都揭開,新傷舊傷一起透徹心扉呢?!
其實我覺得精神傷害還有一個就是"被漠視"姑且就叫他"ignorance "現在經常玩笑說自己是個小透明,經常被無視看作一種調侃,然而真正的被漠視,被冷暴力給自己內心帶來的創傷比拳腳相加更可怕,并且很容易被忽視。孩子在校園里被孤立,家庭里的母親被父親冷暴力,這些很難把握到證據,只是一種心理上的感覺。國內對校園暴力的處置力度尚有待提高,何況是冷暴力呢?而且我們總有種奇怪的態度,這次某個小孩子被孤立,周圍人的第一觀念一定是覺得這個小孩子自己有問題,性格問題?家境問題?然而真正被孤立的孩子總可能本來就是一個班級里的弱勢群體,單親家庭?家境貧困?成績優異等等無厘頭的原因,可能導致一個小孩眼紅,慢慢導致一堆小孩眼紅,那些本來中立的孩子怕掉隊也慢慢站到另一邊了。
被孤立,被無視,被冷暴力真的很可怕,大人尤且無法承受,何況需要別人呵護和關愛的小孩子?!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里說到童年,是無憂無慮但又無力改變的一段時光,是自己無法做主卻又真真切切在影響著自己的一段時光。我們現在養成的性格,多多少少都還殘留著幼年時候一路走過來的樣子。
我想說,別急著關照他人,但至少要先關照好自己,施于自己,自己需要的關懷,然后不漠視也不要妄加悲憫。我們都特別,我們都一樣。
Our best even better
圖片來源:網易公開課
“本譯文僅供個人研習、欣賞語言之用,謝絕任何轉載及用于任何商業用途。本譯文所涉法律后果均由本人承擔。本人同意簡書平臺在接獲有關著作權人的通知后,刪除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