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剽悍晨讀的文章讓我有一種被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
文章精選了《學習之道》中,作者喬希·維茨金分享的三大學習秘訣,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是“漸進理論”。
漸進理論VS整體理論
注重過程,遵循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的思維模式叫“漸進理論”;而看重結果,把事情的成敗看成固定不變的整體的思維模式叫做“整體理論”。
理想情況下,我們總會說: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這過程中收獲了什么,如何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次蓄勢。恩,這很“漸進理論”。
但是,不可否認,中國的應試教育和高考制度決定了,中國孩子很多時候都會要有一定的“整體理論”的思維模式,主動的或者被動的。成績好的孩子,就是聰明,有能力,成績欠佳的,總好像低人一等。可能只有在有一定經濟條件的情況下或者是更注重素質教育的地區,孩子的綜合能力才會占主導地位。
相比之下,成人似乎更幸運了,我們有更多的可能性關注一件事情的過程。漸進理論,是一種思維模式,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它主導著我們面對人生成敗、起伏的態度。
真正強大的人,會從一開始就關注事件之中的每個細節,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對不對,好不好,可以怎樣改進,每一個細節導向了最終的結果。這種擁有“漸進理論”思維的人相信世上無難事,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是努力之實。
有了這樣的思維,沒有絕對的失敗,只有不完全的成功,一次的失敗可以造就之后的更成功,只要我們善于總結和不斷提升。這是怎樣積極的心態呀。
其實很多概念我之前都是懵懵懂懂的,正如這個“漸進理論”,但當有一個人敲著黑板給我們指明道路時,這種豁然開朗的心情和有目標的叫囂的心就開始更加堅定了。有些道理,只有懂得了才好真正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