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是否喜歡攝影”和“照片類型”為因子,采用訪談法,對9位用戶的相機和修圖應用的使用情況做了調查,劃分出了5種典型用戶,歸納了他們在使用手機的照相和修圖功能時,需求、場景、路徑、功能偏好等方面的特點,為產品的定位和關鍵功能的選取提供參考。
目前既有的相機或修圖app,主要功能包含以下幾大類:
圖形編輯(模糊、銳化、形狀調整、修補、陰影、色調等;代表:vsco、facetune)
美顏類(磨皮、祛痘、亮眼等;代表:美顏相機)
濾鏡類(濾鏡、照片風格等;代表:潮自拍、Instagram)
貼圖類(標簽、表情、文字類;代表:黃油相機,in)
鏡頭類(鏡頭美化,代表:360相機)
特效類(將照片轉為卡通效果等;代表:faceu,魔漫相機)。
形形色色的功能為用戶提供了多樣的選擇。不同類型的用戶,對功能的偏好,也有很大不同。
2.1.1因子A:是否喜歡攝影,以“每周拍攝照片的數量”為操作性定義
因子A為“是否喜歡攝影”。由于這個因子是一個心理學的變量,無法直接測量,所以在調研過程中采用“平均每周拍攝照片的張數”作為這個因子的操作性定義。選取這個因子,以及把“張數”作為操作性定義的原因是,很顯然,喜愛攝影的人,會拍攝更多的照片,哪怕會有很多照片最后拍來并沒有什么用處,但是他們會有意識地去嘗試各種角度和效果。他們往往對照片質量的要求也比較高,會花更多地心思去處理每一張照片。而不喜歡攝影的用戶,對攝影知識也就了解得很少,處理照片也會更為簡單和隨便。
因子B為“所拍照片的類型”,即照片是用后置攝像頭來拍物,還是用前置攝像頭來自拍。雖然兩類照片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拍出更美的照片”,但是對照片的要求上會有區別。拍物時,可能會更追求構圖、光影、色彩等方面,自拍時可能就更關注面部是否美觀,處理完圖片后后續會做的操作,也會有不同。
“自拍達人”是一類非常喜歡拍照(一周所拍照片超過40張),對攝影知識也有基本的了解,對自拍的興趣遠超拍景物的興趣的用戶。這一類用戶的性別特征不明顯,都是一些對顏值比較自信,很注重外表的人。他們在拍照和修圖的時候,常常會用“打組合拳”的方式,先用鏡頭美顏比較自然又好看的app(例:360相機)來自拍,然后用去臉部瑕疵功能比較完善的app(例:美顏相機)來美顏,再使用圖片編輯功能比較強大的app(例:vsco)來做構圖、色彩的方面的處理。但是濾鏡類功能的使用會相對少一些,因為通過前幾個步驟的調整,照片已經可以達到想要的效果了,沒有必要再加一個濾鏡來破壞原來的效果。幾乎不會使用貼紙或特效的功能。對于“一鍵自動化”之類的功能,他們的需求也不高,因為一鍵功能的效果太過單一,不夠自然。而且他們也更為享受在不斷地調整參數的過程中,看著照片一步步變美而帶來的成就感。對app各種細致的功能都比較了解,屬于深度用戶,也會主動去探索新的app或新的功能。
這一類用戶很難找到一個單一的典型產品,某一個app很難滿足這一類用戶的所有需求。所以這類用戶手機里會有很多的app,分別用做不同的處理。用戶在訪談中也會吐槽,現有的功能太過于分散,常常修一張圖片需要經過3-4個app的處理,對時間和手機容量都是不小的負擔。希望能有一款“大而全”的app,能夠囊括所有功能。對互聯網產品“小而美”的特點來說,把一個功能做到極致的差異化戰略可能是更符合生存之道的,所以“自拍達人”們的愿望可能很難滿足了。
由于這一類用戶會深度使用產品中的各種功能,所以產品應盡量將功能的入口做到簡單直接,最好使用平鋪的框架,方便他們使用到各種功能。
另外,在修完照片后,這類用戶基本上都會把照片分享出去。有2位用戶都談到,“幾乎每張都會修,因為不知道什么時候,以前拍的照片就會再拿來分享”。從中可以看出,由于這一類用戶對外表的關注和自信,非常享受分享照片之后,眾人點贊或夸獎之后帶來的滿足感。一般來說,用戶都會以“濾鏡”作為修片的最后一個步驟,如果以這一類用戶作為目標用戶的產品,可以在產品中融入社區的功能(如Instagram),并引導用戶加完濾鏡后隨手分享,相當于讓用戶又多了一個分享的渠道,這樣會讓用戶更有成就感,也會增加用戶的粘性和活躍度。
這一類用戶可以往往是新產品的嘗鮮者,如果有新功能的app很容易引起用戶的興趣。如果是有獨特功能的產品,在爭取這類用戶時一定要突出自身的獨特性。
這一類用戶也較為典型。他們平時拍照拍的不多,而且大部分拍照的場合都會用于自拍。對攝影的知識了解的不多。對照片進行后期處理時,不太會使用圖片編輯類的功能。對美顏和濾鏡類的功能依賴更為強烈。他們并不陶醉于手動調整各種參數,逐步完善照片的過程,而傾向于借助于各種一鍵式的,例如自動磨皮,自動調色一類的功能,但是目前市面上的app的一鍵功能又普遍存在不自然,圖片效果“千人一面”的缺陷,這一類用戶會被迫地使用好幾個app的一鍵功能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渴望更加傻瓜的一鍵功能”和“希望照片具有個性化”,這兩者的矛盾是這一類用戶普遍具有的矛盾。所以有用戶提出,相機app能否有類似機器學習的功能,能夠逐步學習用戶修圖的習慣,逐步達到一鍵匹配用戶習慣的水平。
對于相機或修圖app的使用處于淺嘗輒止的程度。常常只會用到一部分常用功能,幾乎不使用其他功能,對app的框架、結構的了解也有限。選擇app時也基本是隨大流,不太會主動去嘗試新的app。
修完圖片后,這類用戶幾乎都會分享到微博或朋友圈。可以說,“分享”才是這類用戶拍照、修圖的動機。而且和第一類用戶不同的是,這類用戶往往會隨手拍、隨手p、隨手發,如果當時不用來分享的照片,拍完原圖后就不會有其他處理了。事后也不太會想起來曾經拍過這些照片。
360相機。這款app的鏡頭做的比較好,在自拍調焦的時候,就已經加上了美顏的效果了,用戶能夠“所見即所得”地拍攝照片,而不像“美顏相機”那樣,先拍出原圖后再加上一層效果。前后的對比太強烈反而會讓人覺得修過的照片太假。
美圖秀秀。毫無疑問,美圖秀秀可以算是相機修圖類app中的“頭部app”了,從pc時代起就在美顏領域不斷的積累,也讓美圖秀秀和旗下的美顏相機等產品積累了良好的口碑。豐富的功能和各種智能化選項,可以滿足一般用戶所需要的功能。對于大眾用戶來說,最為合適。
典型用戶B和后文所述的典型用戶D,代表了最大眾、最普通的一類用戶,大約處于《跨越鴻溝》一書中,“后期大眾”所述的那一個群體。拍照、美圖對這一類用戶來說,只是生活中的一種消遣而已,對攝影不太會有自己的想法,不會花過多的精力來鉆研,對產品的使用也很簡單,對“簡單、傻瓜式”的要求很高。但是他們對于的照片的要求有時又非常苛刻,“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他們反映了人性中最普遍的“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的收益”的心理。針對這一類用戶,產品應在簡單、智能化、易用性上多下功夫,弱化產品中偏專業的功能。同時,修片的風格要緊跟主流審美的趨勢做調整,不能千篇一律;在產品營銷上,要爭取這一類用戶,要注重口碑的樹立,加強種子用戶的引導功能,通過各種大動作,迅速打響知名度。
典型用戶C為深度的攝影愛好者。這一類人更喜歡拍景物的照片,自拍的場合很少,對攝影知識的了解較深刻。隨著手機照相技術的日益發展,這一類用戶開始摒棄“手機拍照比如單反”的偏見,開始探索手機相機的功能。這一類用戶往往懂得發現生活中的美,喜歡用相機拍下各種風景、物體、趣事等。在功能偏好上,對圖片編輯類功能的要求很高,其他功能的需求就會薄弱許多。C類用戶對修圖的效果會有自己的想法,不會片面地去迎合社會主流的審美,對照片“自然”的要求,高于“美感”的要求。
C類用戶和A類用戶差異比較大的一點是,他們拍照的目的不是為了分享,而單純是為了記錄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間,他們也會對每張照片都做處理,但是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對一件“藝術品”的追求。拍攝,修圖的目的只是為了給日后留下一個回憶和紀念,而不是為了收獲他人的贊許。
VSCO:功能強大的攝影app,注重手動功能的開發,有多種拍攝模式,強大的自定義圖片編輯功能。還有各種膠片的風格可供選擇(但是基本都要付費)。能夠滿足攝影愛好者對一張高質量照片的要求。
針對這一類用戶,產品最重要的是給他們豐富的自定義功能,讓他們有更廣闊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弱化智能化功能。
另外,很有意思的一點是,本次調研的9位用戶,無一例外地在拍攝景物的時候,會先試用手機的系統相機拍攝原片,再導入到app中去修圖。盡管有人意識到,有的app在景物拍攝的功能上已經更勝一籌(如vsco的白平衡鎖定功能),但是還是不會只用app的相機功能來拍照。究其原因,有一位用戶說:可能是受了PC時代拍照修圖的影響。當時也都是在單反上拍完了照片,然后再導入到電腦上用ps修圖。所以用手機拍照的時候,也覺得應該先用一個成像質量更好的相機拍好,再用修圖軟件修。總覺得修圖軟件拍照會對畫質有損失。這個現象應該是一個不理性的,但是又根深蒂固的習慣性操作。如果一款app花了大工夫完善了照相功能,很可能因為用戶的這個習慣而得不償失。因此,如果著意強化照相功能,一定要將照相功能的入口放在顯眼的位置,并加強對用戶使用習慣的引導。
另外,目前的相機或修圖app,在表現層的處理上,往往都會帶有女性化的色彩。可能是受了早期相機應用設計風格的影響。但是對于深度攝影用戶來說,很大一部分是男性,并且更為理性,所以在視覺呈現上,應更偏向于用中性色,突出專業和深度,避免使用粉紅、糖果色等太美的顏色。
對于這一類用戶的激勵,可是采用一些攝影作品評比的活動,讓他們在拍攝的同時,也能獲得他人的贊許帶來的成就感。
典型用戶D為不怎么拍照片(少于10張/周),且所拍照片多為景物照片的用戶。這一類用戶拍照的場合多為旅游、聚會等場合,很少拍攝生活中細小的事物。對照片的要求也不是很高,“走到哪里,拍到哪里”。所以這一類用戶手機里可能會有同一內容的很多廢片,但是最后使用的沒有幾張。在處理圖片時,D類用戶和B類用戶一樣,通常會選擇最簡單,最智能的一些功能,如一鍵調色、一鍵濾鏡等功能。和B類用戶不同的是,即使是拍攝有人物出現的紀念照,D類用戶也很少會用到美顏功能。這可能是因為美顏對細節的要求比較高,合照或紀念照,人物一般都是全身或半身像,此時人物的面部不是重點。要再針對人物的面部進行精修,較為麻煩或耗時。所以如果用戶實在想使用某張照片而人物拍攝不佳時,會選用貼圖工具或馬賽克功能將面部遮擋起來。
與B類用戶相似,D類用戶拍照的目的通常就是分享給他人,只有分享的照片會做處理,不分享的照片則不會做操作。對app的了解和使用也比較有限,通常一個app的幾個基本功能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相較于B類用戶,D類用戶對修圖功能的要求更小,更不會主動去嘗試新的產品或新功能。通常十分滿足于一鍵效果,幾乎不會使用修圖類的功能。
美圖秀秀:推薦理由與B類用戶相同;
系統相機:目前很多手機自帶的系統相機,功能也已經非常強大。對于“添加濾鏡”等操作,系統相機完全能勝任,在對照片沒有非常高要求的情況下,完全可以直接使用系統相機一步到位。
如前所述,該類用戶和B類用戶一樣,構成了最普通大眾的用戶群體,是產品的增量空間。針對這類用戶的產品,要突出一鍵化、智能化、易用性,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處理完畢。而且也要滿足用戶分享的欲望。但是另一方面,這一類用戶通常也不會專注于將照片分享到app的社區環境,所以在是否要通過社區功能,滿足這一類用戶的分享需要這一點上,需要做投資回報率上的考量。
2.6典型用戶E:有要求才會拍照的人
這一類用戶實際并不能算是相機app的典型用戶,由于訪談中也涉及到,暫列于此。這類用戶的特征是,只要不是外界有要求(如網站需要上傳照片,公司需要宣傳照等場合),基本就不會拍照。他們拍照的需求,通常都是強制性的,并非主動自發的。而且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在功能選擇上使用得最多的是“遮擋”的功能,用來遮擋身份證號碼等重要的私人信息。其他方面,無論是對拍照的興趣還是對app的了解,都不強烈。
系統相機
對于商業化運作的app來說,這一類用戶其實并不能算作目標用戶了,他們帶來的回報相信也會很有限。不建議針對這類用戶做太多的舉措。
本次調研發現了5類不同的用戶,最后將他們的主要特征列表如下。
本次調研取樣采用了方便取樣,選取的對象都是筆者身邊的同事或朋友,年齡段集中在20-30歲的范圍內。年齡段的單一,使得發現不了用戶在年齡上的特征。例如相機功能中所列的特效功能,此次訪談對象中沒有一例談到會使用這類功能。可能是因為這個功能偏幼稚,更低齡化的用戶,或是女性用戶,會偏愛這一類的功能。對于思想較為成熟的上班族來說,這類功能的確沒有多少吸引力。
由于筆者是第一次操作用戶調研的訪談,經驗上的不足,使對有些用戶的訪談流于表面,沒有深挖出某些深層次的需求。訪談的內容更偏向于現象的描述,對用戶的心理的洞察尚有不足。這在以后的工作中需逐步強化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洞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