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音樂會期待已久。一是因為演奏曲目是我最喜歡的馬勒,二是因為梵志登大師再次蒞臨上海交響樂團帶來精彩的《馬勒第九交響曲》。馬勒是伯恩斯坦最鐘愛的作曲家,他本人也被稱為“ 馬勒專家”之一,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場音樂會作為紀念伯恩斯坦百年系列之一。
《第九交響曲》似乎是馬勒與世界告別的最完美樂章。因為他也沒有逃過“第九的魔咒”,這成為作曲家生前最后一部完成的交響曲,也是他藝術上的制高點。對于這部作品馬勒在初稿上幾乎未作任何改動就予以出版,可見他寫作的時候已經深思熟慮。即將到達人生的終點,經歷過無限的痛楚后,對生命有太多的理解,音樂成為了他思想的表達。
《第九交響曲》中充滿了強烈的離別感。巨蟹座的馬勒與生俱來的缺乏安全感,他對這個世界對周圍的人充滿熱情,但這種熱情又用厚重的殼包裹起來,在他作品呈現中,我們時常可以聽到極盡優美和陰森恐懼雜糅。特別在這首樂曲中兩種情緒切換異常頻繁。在長達85分鐘的容量里。我們可以感受到的音樂語匯并不亞于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說。
也許因為已經感覺到自己的死亡,在這部作品中作曲家把所有對生命,對藝術,對音樂的理解毫無保留地加以闡釋。我們可以聽到青春已逝,情感不幸,愛兒早夭,健康堪憂,死亡臨近……如同對一生做的總結,他在孤獨中用音樂療傷,而這種療愈又是撕開自己的傷口,把自己剖析的體無完膚。我們聽到的是流著血的內心,卻帶著笑顏舞蹈。
第一樂章如歌的主題敘述著生命中美好的日子。有大自然的光,有心靈深處的良善,有充滿神性的愛……但是這一切也伴隨著狂暴的風雨,號角與鼓樂掀起的不安后,陰沉肅穆的葬禮進行曲緊隨而至。
第二樂章的諧謔曲卻如同死亡的舞蹈。一段沉重,粗獷,快速的連德勒舞曲后,圓舞曲節奏旋轉得熱情如火,最后舞曲變成了緩慢憂傷的調子。不知是死神慶祝他的勝利,還是鬼魂用這種方式迎接未來。
第三樂章的回旋曲---滑稽曲,充滿了桀驁不馴的短小動機。樂器之間的精彩炫技在各個聲部中此起彼伏。特別喜歡長笛和單簧管的演奏,讓樂曲充滿著流動,清新的色彩。在整首曲子中感受難得的溫暖。
第四樂章在極高音域中開始。仿佛是他的人生走到了巔峰。雖然動機非常短小,但豎琴,小提琴,大提琴都讓主題顯得溫情脈脈。雖然憂傷的基調并沒有改變,但仿若一道絕美的夕陽,在彩霞滿天中慢慢隱沒。人生即使要走向終點,也完美地融化在天地之間……
不得不說馬勒是聽過就難忘,聽過就會癡迷的。雖然在一般音樂史的書籍里,很少筆墨描述這位作曲家。但他無疑是古典音樂史中了不起的人物。當然隨著年紀的增長,每次聽馬勒會有越來越多對人生的思考。因為他的豐富,因為他的深情,也因為他是獨一無二的馬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