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故宮修文物

——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此時此刻,從落地窗的一角望去,冬日的草地還有一點細碎的青蔥,很難得。雖然陰霾天之下有點蕭索,甚至寂寥。很難想象多年以后還會記得這一眼望去的場景。就好像紀錄片里,看著修復的匠師,騎著自行車在周一閉館時偌大的殿前廣場和相對狹小的宮道上穿行,這種對比,帶著點特殊的意向,或者說韻味。也許,用不了多久,也會遺忘。

一個人的視角,和他眼前流過的時光,是何種關系?

對導演而言,時間難得地在這宮墻內寧滯了,書畫、器物,乃至院落的棗樹、墻角的御貓,都已和這多少年流淌不息的時光之流融為一體。匠人師傅們或敲敲打打,或補補貼貼,修復的是文物,同時修復的也是時間;或打幾個棗,或撿幾個柿,嬉笑怒罵,小意折騰,修復的是宮墻的生趣,同時修復的也是平淡的日子。

誠如木器組的師傅所言,修復文物不是為修而修,修的是文化的傳承。文物永遠是死的,唯有內里的文化是靈是魂,彌久不散。云深不知處,只緣身在其中。身在其中,未必不得悟,只是悟得淡然,無所聊籍。

好的紀錄片,常常會讓你看到不同的視角,每一個視角前都蜿蜒著不同的時間長河,視角的切換與交錯,把你拉扯其中,你看到了別人,也看到了自己,在那些河流交匯的一刻,你仿佛也修復了對自己的觀想。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