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陸澄錄【38】
【原文】
問:“名物度數①,亦須先講求否?”
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體②,則用在其中。如養得心體,果有未發之中,自然有發而中節之和③,自然無施不可。茍無是心,雖預先講得世上許多名物度數,與己原不相干,只是裝綴臨時,自行不去。亦不是將名物度數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則近道’④。”
[注釋]
① 名物度數:名物:事物的名稱、特征。度:標準,規則。數:數量。
②心體:與“肉體”相對,指所有精神、靈性、智慧、思考、感情、意志等心靈的抽象活動。
③中、和句:《中庸》中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個在前文中已經多次出現。
④知所先后,則近道。出自《大學》,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譯文]
陸澄問:“事物的名稱、用處和數量,也必須預先弄清楚嗎?”
先生說:“人只要能成就自己的心體,那么運用就包含在其中了。倘若把心體修養得真有一個未發之中,情欲發出來自然會符合中正平和,自然是做什么都沒有問題。如果沒有這顆心,即使事先學得了許多名物度數,與自己卻毫不相干,僅是臨時撐撐門面,自然不能處事應物。當然,這并不是說不要去學好名物度數,只是要‘知道做事的先后順序,這就接近圣道了’。”
【原文】
又曰:“人要隨才成就,才是其所能為。如夔之樂,稷之種⑤,是他資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體純乎天理。其運用處皆從天理上發來,然后謂之‘才’。到得純乎天理處,亦能‘不器’⑥。使夔、稷易藝而為,當亦能之。”
又曰:“如‘素富貴,行乎富貴。素患難,行乎患難’⑦,皆是‘不器’。此惟養得心體正者能之。”
[注釋]
⑤夔、稷,:夔是古代音樂家,生活在荒僻邊緣的地方,具有非凡的音樂才能,后受到舜的賞識提拔為樂官,主理樂舞之事。稷即后稷,周的始祖, 善于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曾經被堯舉為“農師”。
⑥不器:器,為器具,器作為一物,可以在某一方面適用,但不能通用,不器就是不偏于一用的意思。
⑦素富貴四句,出自《禮記.中庸》里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譯文]
先生接著說:“人要根據自己的才性成就自己,這才是他所能做到的。例如,夔(舜的樂官)精通音樂,稷(堯舜時主管農事的官)擅長種植,是他們的才性符合,所以如此。成就一個人,也只是要他的心體純正地合乎天理就行。他做事都是對天理的自然運用,然后稱他為有才能的人。達到純天理的境界,也就能成為‘不器’之才。假如讓羲和稷改變角色,夔種谷,稷作樂,照樣能行。”
先生又說:“《中庸》中說的‘處于富貴,就做富貴時能做的事。處于患難,就做患難中能做的事’,都屬于‘不器’。干什么都能成功,這只有把心體修養得純正的人方可做到。”
【原文】
“與其為數頃無源之塘水,不若為數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窮。”時先生在塘邊坐,旁有井,故以之喻學云。
[譯文]
先生說:“與其掘一個數頃大而沒有源泉的池塘,不如挖一口數尺深而有源泉的井,井里的水源源不斷,有生機而不會枯竭。”
當時先生正坐在池塘邊,旁邊有一口井,所以他就用井和池塘來比喻做學問。
[解讀]
這場師生對話錄內容雖多,但道理還是易懂的。
王陽明回答陸澄問題的第一段:
“名物度數”在古代已經很繁瑣了,在現代這個社會分工日益精細的時代,“名物度數”更是日益繁滋,各種稀奇古怪的行當也雨后春筍般的逐漸涌現。看一下大學中學科設置之精細,也就知道現代的人們對知識的研究是多么日細又細了。不同的行業差異是很大的,俗話有“隔行如隔山”之說。對于世界上浩如煙海的專業知識,王陽明是這樣看的“你哪里預先學得了那么多!人只要存養成就自己的心體,則應事接物,應用就在其中,現學來得及。只要你存養心體,有未發之中,自然有發而中節之和,自然沒有什么做得不恰當的。”
比如英國女王請你吃飯,你對那些宮廷禮儀不懂,跟著走就是,或者問一問,即便是錯了兩步,也是發而中節的,你不會用刀叉,她還不會用筷子呢!或者觀察一下別人,像林黛玉剛進大觀園,喝茶時看別人是先漱口,她也把第一杯茶吐了就是。你自己自信,就沒有人會笑話你。
相反,你如果沒有自己心體之正,預先去學了世上很多名物度數,跟自己毫不相干,只是裝點門面,還占用大腦內存。無非是多些夸夸其談的談資,事到臨頭,還是一點作用也不起。
當然,也不是一點名物度數都不講求,只是要懂得《大學》里說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要知道什么是根本,知道何者為先,何者為后,,這就接近得道了。
王陽明講學的第二段:
隨才成就”是陽明先生的基本教育方針。他認為每個人也應該選擇自己才性相近的專業去努力才有可能成才。從這里來說,也是只有“愛理”才能成就“理”。理為統領,這是一切的道德基礎。所謂“純乎天理”,其實也就是“全乎天理”,這樣就能“不器”。
最后王陽明以 “池塘”和“井”譬喻如何做學問。
你學得很多很多的名物度數,那也是有限,出了這個范圍,你又不會了,唯有存養心體,致良知,懂得正確有效的運用才智,則物來心照,來什么就馬上會什么。
學問如此,物質財富也是如此,家有斗金不如日進分文,所謂“財務自由”,不是我錢足夠多了,這輩子都夠用了,而是我自信自己有持續賺錢的能力,三十年后,五十年后,甚至傳給兒子孫子,這家業我也有自信,那才是真正的財務自由。
君子兩手空空,也能經天緯地;家族富可敵國,也不夠一個敗家子折騰。
傳什么給子孫,傳數頃無源之塘水,是傳下家財;傳數尺有源之井水,是傳下家業。傳家財、家業,都不夠,要傳下家風、家學、家族文化,傳下正確運用才智的能力,傳下良知良能,心之明鏡。是為存養家族的心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