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前,他要給學生上最后一門課,課程名稱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禮。
書荒的時候四處尋書,不合心意的書從不會買來看。理論書總會感覺壓抑,便常穿插一些感興趣的書來讀。
得知此本書還是緣于最愛的魯老師分享于朋友圈的一篇文章——一份清北等十位大學校長給新生提供的書單。2016年,四川大學給新生提供的書單是《相約星期二》。
放假之后很少打開簡書,我是一個需要儀式感的人,也是一個需要語言沖動的人。語言貧乏,千篇一律,更缺少了些許激情,熱映的《戰狼二》想利用雙休去看,但是一場睡眠就把它拖后了。想說的時候,床頭比咖啡館又具儀式感。此時大雨瞬間傾盆,雷聲閃電伴隨而至,放假之后便一直早睡,現在只想把想說的話說完。
等待這本書用了8天;閱讀這本書用了4個小時;寫下這本書的感悟用了一個小時。
臨終前,他要給學生上最后一門課,課程名稱是人生。上了十四周,最后一堂是葬禮。
他是莫里.施瓦茨,美國社會學教授,1994年8月患ALS(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即盧.格里克氏癥,一種兇險,無情的神經系統疾病。
1995年3月,16年未曾聯系的學生米奇.阿爾博姆(作者)再次重逢,從此開始了他最后一門課的教學。
星期二人,一切看似巧合卻又充滿了太多意料之中的必然。
第一個星期二——談論世界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
“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
第二個星期二——談論自憐
疾病,只有當你覺得它可怕的時,它才可怕。“看著自己的軀體慢慢地萎謝的確很可怕,但它也有幸運的一面,因為我可以有時間跟人說再見,不是每個人都這么幸運的”
第三個星期二——談論遺憾
第四個星期二——談論死亡
“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第五個星期二——談論家庭
家庭的部分涵義——心理安全
“相愛或者死亡”
第六個星期二——談論感情
超脫并不是說不去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接受所有的感情,完完全全的投入進去,完完全全的走出來。
第七個星期二——談論對衰老的恐懼
“衰老并不是衰敗”
“如果你一直不愿意變老,那你就永遠不會幸福”
“回首過去會使你產生競爭的意識,而年齡是無法競爭的”
第八個星期二——談論金錢
“這個社會在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這個問題上是很困惑的”
“給予他人你應該給予的東西會使你感到真正的滿足”
第九個星期二——談論愛的永恒
“當你在床上時,你是個死人”
第十個星期二——談論婚姻
第十一個星期二——談論我們的文化
“人類最大的弱點就是缺乏遠見”
建立一個自己的小文化
第十二個星期二——談論原諒
“臨死前先原諒自己,然后原諒別人”
第十三個星期二——談論完美的一天
“死亡終結了生命,但沒有終結感情的聯系”
第十四個星期二——道別
一個終生的教師。
沒有華麗的詞藻,一位老人用他一生的經歷想要給世人留下一點東西。
文筆有限,感受有限,希望通過這簡短的記錄,讓你知道星期二人的存在,這樣一門課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