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不出去玩”?
“去哪里玩?跟誰玩?”
“不知道去哪里,可以跟著你姐出去嘛,玩多幾次就熟了”。
以上的對話是幾年前過年時我與我媽媽的對話,她想不懂我為什么不出去找同齡人一起玩?為什么要一個人呆在家。她覺得在15、16歲的年齡應該有一幫朋友,一幫同齡人一起玩。就像我姐,我弟那樣。因此每當她看到我在家時就恨不得趕我出去,要我去找同齡人玩。但作為一個宅女,我往往都是呆在家,看看電視,上上網,或者看看書。
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加起來12年,或許其他人一個學期去同學家里玩的次數不少于10次,可我12年加起來去過的同學家不超過10家,來我家的同學不超過10個。可能你會說我的人緣差勁到史無前例的地步,雖然我的人緣確實不怎么地,但還不至于差到這個地步,只是我不喜歡去其他人家里,也不喜歡別人去我家里。說起來還是我的自卑心理作怪。小時候家里窮,放學后就要回家幫忙干活,由于我們附近一帶都是種植蔬菜的,因此比起種田的,我們的農活更多,天熱時天天都要澆水,幾畝地就只有下班后的父母加上放學后的3個孩子干,那工作量可是不少的。因此客觀條件不允許我放學后像其他同學那樣可以去玩,加上我確實是一個死心眼的孩子,爸媽說放學后要回來干農活,不要到處玩,因此一放學我就回家,小學時3姐弟一起放學,往往是我最快回到家,因為我走路走的很快,而且是一個人走。除了要回家干活外,我總覺得我家不漂亮,因此不敢帶同學來我家玩,(盡管我后來發現我家比很多人的家好很多,只是當時不知道別人家的情況)擔心會被人嘲笑,會沒面子。就是帶著這樣的心理生活了10幾年,最終變得不喜歡與人交流,不喜歡出去跟同齡人玩。或許是習慣了獨立,不習慣合群。即便現在不再自卑,人緣也還好的情況下,我還是不喜歡出去,沒有那么多為什么,只是不想。
以上就是我為什么不出去玩的原因,不是我人緣不好,不是我自卑,而是這么多年的積累造成的性格原因。在我該出去玩的年齡我不能玩,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望,久而久之我對于是否能出去玩已不抱任何希望,從而習慣了空閑時呆在家里。因此突然之間叫我要出去玩,我又怎么會出去呢?
前兩天我媽說起我舅母說我表弟也是整天都呆在家,叫他出去跟同學玩都不肯出去,一放假就在家玩游戲,看電視。我表弟的情況跟我的情況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在小學時不能出去玩,到了初中就不想出去了。只是我是要在家干農活,而他生活在城市,出去玩沒人看著,因此就不能出去,在他的童年,陪伴他的只有玩具跟動畫,10多年這樣的生活,突然之間叫他改變,怎么可能?習慣了一個人,習慣了呆在家,再叫他出去玩,只能給你一個他玩游戲的背影。
出去玩也好,不出去玩也好,相關的習慣跟性格是長年累月堆積而成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特別是當事人并沒有改變的意愿時更不可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