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能與自己的負面情緒安然共處,例如愿意接納自己的無價值感或自己的脆弱無力,那么你就會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可以更有效的應對外在你不喜歡的人、事、物。
清晨翻開書讀到這,我想起了自己曾經讀的心理學方面關于“如何克服自卑”的書。我想每個人心里都有一頭自卑的野獸,你的一切的狂妄、薄情、目空一切,都來源于這自卑的源泉。特別是完美主義者,更加不能接受自己有絲毫的不完美,而這種對自己的“完美幻想”,會使人陷入極端的自我否定和焦慮。
當你不能坦然接受人都有缺點、人性和復雜、人能力有限的時候,那么你就會變的偏執,并且不僅僅是給他人帶來傷害,對他人過于苛刻,對自己,你從心底里也會特別的苛刻。
克服自卑的根本一點就在于“完全接納“自己,自己的脆弱、虛榮、意志力薄弱、偏執等等,不帶任何負面反感情緒的,甚至是帶著偏向于憐憫包容的心態去與它們和平共處。
觀察著影響被觀察者。
成年后做遭遇的種種問題,絕大多數都是源自于孩提時代這些錯誤的價值判斷和信念。因為,這些價值判斷和信念,會造成孩子的偏差行為,而如果偏差行為沒有經過適當的疏導,就會伴隨著孩子長大,成為他一生行為的主要模式,也就成了我們的命運。
人類有兩次誕生的機會,一個是肉體,一個是覺知。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覺知的誕生和發展來源于不斷的自我認識、發掘和不斷的學習?
如果不能覺醒,就會被潛意識中的那些隱藏的動力模式主宰,也就是命運。
決定一個人一生命運的很重要一點就是思維模式,而思維模式根深蒂固于潛意識之中。你以為自己的選擇是自己選的,其實不是。
關于童年記憶創傷對我的影響:(自我剖析)
1.我很討厭做一個家庭主婦,“賢妻良母”。
現在想想之所以討厭,就是因為我的母親是這樣的一個人,而且在她承擔這樣一個角色的時候,是不快樂的,而且不被尊重的。
她的付出和努力沒有得到父親足夠的尊重,而當父親對自己職場中的女強人表達溢美之詞的時候,也許就在那一刻,我越來越不想成為母親在家庭中的那個角色。
2.我沒有安全感,常常自卑。
小的時候因為是二胎,所以我童年時期輾轉于各個阿姨、姑姑家居住。
我有幾個印象很深刻的記憶。
那是個夏天半夜我特別餓,就拍拍我身邊的姑姑說要吃奶粉,姑姑起來沖好奶粉就睡覺了,而我一直坐著時不時摸摸奶粉瓶,等到奶粉涼了自己抱著喝下去,躺回去繼續睡覺。
所以我長大以后都不喜歡麻煩和依賴別人。
小時候的一個晚上。我記不清開始的時候情況是怎么樣,只記得自己想做什么事情,爸爸不同意我就開始大哭,這個時候我的爸爸沒有安慰我,而是很生氣,把我自己放在車上,車上很黑很黑,我特別害怕哭的更厲害了,我媽媽想要把我抱出來,爸爸說道別管她,讓她哭。盡管后來媽媽把我抱出來了,但是從此以后我都不敢隨便發脾氣。
在我印象里,幾乎沒有跟父母發脾氣的記憶,跟父親大聲說話的記憶都沒有。現在想,是因為害怕失去吧。沒有被無條件的寵愛過,所以才那么害怕,不敢說不,不敢提要求,總以為只要我做好自己的事,只要我乖,就會得到關心和寵愛。
3.孤僻不喜與人接觸,崇拜強者,看不起軟弱的人。
因為我曾是那個軟弱的人。
我是幼兒園里第一個午托的孩子。沒有人是我的依靠。
從小被人欺負,幼兒園被老師孩子搶玩具,學前班被同學搶零食,一年級被同桌用鉛筆扎不敢吭聲,二年級因為穿漂亮裙子被幾個霸道女生欺負推倒在地上,三年級被學渣混混欺負,四年級被霸道女生欺負。
我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屈辱史。
不斷的被人欺負,沒有人訴說和依靠,所有的東西都埋在心里。
而我在受害者牢籠里一直無法逃脫。
你內心覺得自己是父母不當教育的受害者,你沒有得到自己應得的關愛。而為了平衡這種心態,內心就會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要更加努力,勝過別人。于是你就以辛勤工作、表現優異來作為報償。
但是,內心里還有一個聲音告訴你,你永遠都不夠好,永遠都沒有辦法獲得父母真正的愛,因為——你就是不夠好。
對哥哥的拯救者情懷。拯救者,受害者,迫害者三者之間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