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課,一直是大學生活的重大課題之一。都說沒逃過課的大學生活是不完美的,可偏偏還有那么多人不知道怎么逃課。
畢業已經有兩年了,感覺自己總結的一套走在科學前沿的逃課技法再不分享出來就要永遠爛在心里了。
前言:
逃課,不僅僅是不去上課。相信大部分人追求的都不只是不去上某節課,而是進一步想要達到“逃課但不被點名,順利混到課堂評分”的效果吧。有了矛盾,逃課才值得被當做一個課題提出來。有了課題,逃課才能成為一項工程。
一、前期選課
世界上總有好逃的課與不好逃的課之分,所以前期選課很重要。
而影響一門課好不好逃的因素主要在于任課教師。這位老師愛不愛點名?點名之后影不影響平時成績?影響了平時成績在期末的時候能不能通過賣可憐、耍無賴(筆者不提倡用身體)讓老師改過來?這些問題都是要在選課之前通過詢問學長、論壇咨詢、熟悉教師等方式來摸清的。
遇到從來不點名、期末開卷還給好好劃重點的老師,這樣的課你就選了吧。
附:有一種去情況不在逃課的討論范圍之內,但筆者還是想提一提——選擇有意思的課。大學里的課,特別是選修課,有些還是非常有意思的,注意是非常。比如筆者大學的時候選修過一個《古希臘神話》,說課老師很有意思,每堂課都是去聽相聲;還有個《橋牌入門》,期末考試就是打一手牌,筆者每次課都是跟同小組的人打倆小時斗地主。這比逃課還好玩啊。
二、逃課公式
說完選課的小技巧,我們正式說逃課。而這一段正是筆者逃課技法科學的地方——咱有公式。
這個公式不要太牛逼!look↓↓↓
N=R*×Ep×Ne×F1×Fi×Fc×L
這玩意叫德雷克公式(Drake Equation),這是一個天文學家搞出來用于推測可能與我們接觸的銀河系內外星球高智商文明數量的。
其中:
N代表銀河系內可能與我們通訊的文明數量
R代表銀河內恒星形成的速率
Ep代表恒星有行星的可能性
Ne代表位于合適生態范圍內的行星的平均數
Fi代表以上行星發展出生命的可能性
Fi代表演化出高智生物的可能性
Fc代表該高智生命能夠進行通訊的可能性
我都說了是走在科學前沿的了。
我們把這個公式簡單變換一下:
N=a×b×c×d×e×f×……
N表示逃課影響到期末成績的概率
a表示老師點名的可能性
b表示本次點名不計入平時成績的可能性
c表示同學幫忙答到成功概率的倒數
d表示老師部分點名點到你 概率
e表示已經逃了幾次課
f表示你自身在期末刷分能力的倒數
這個公式的牛逼之處就在于變量可以看情況增減,比如有的老師用點名軟件,有的老師每次都全部點名,有的老師很仁慈永遠不會取消期末考試資格。
這個公式不能幫助你答到,但是能幫助你很好地評估本次逃課對你期末成績的影響。
用這個公式輔之以學校規定的每個學期最多缺課次數(筆者上學的時候是每門課每學期缺課超過3次取消期末考試資格)、老師習慣的掛科概率一起使用,能讓你在每次逃課之前都能做到心中有底。
三、風險評估
有了上面的公式,就能對逃課行為進行風險評估了。經計算,一般大學課程,一個學期內逃課被發現三次以內,既不取消期末考試的情況下,對期末考試成績的影響趨近于0。
請注意,這是被點到,并計入點到簿的情況。逃課沒被發現的情況可比這多得多。
拿我課業量比較適中的大三第一學期來說,共有22門課程,每門課一般都是兩個45分鐘連起來的兩節課。一個學期20周,每門課被點到的逃課能有3次,不被動點到(包括同學幫答道,事后補救)的逃課在1-4次不等,點完名跑路/在第二小節跑路的有3次。一個學期能逃掉大概一半的課程。
筆者大學期間無任何掛科,而且還能算績點不錯,唯一一次險情出現在《美國文化》一個叫sam的胖子外教身上。
這課在周四下午,每個禮拜的周四下午的陽光好的都讓我心癢想去打球。然后這胖子又是從來不點名型的,所以我果斷就逃了16次課去打球,包括最關鍵的倒數第二次課。胖子在倒數第二節課上布置了最后一周期末考試的寫作題。所以考試的時候,我花10分鐘做完選擇和填空然后發呆時,根本不知道答題紙最后的大片留白是用來寫作文的!!
最后,這科62分。。
四、結語
看過了公式,和筆者自身的例子。不難發現,逃課公式,和風險評估完并不能完全保證不被點到,不被掛科。但它們可以在你決定逃課時給你一個參考,做到相對安全逃課,并且不影響畢業事宜。
這其實是一個結合各方面因素,反復驗證某次逃課所帶來的后果是不是在可承受范圍之內的一種思維方式。
最后。如果你總是因為早上起不了床而不得不逃課,那么我只能給你一個忠告:
盡量不要選每天早上的頭兩節課,特別是周一早上頭兩節——周一起大早神仙也受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