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逃課是現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那么大學生為什么逃課呢?且看下文。。。
大學生逃課現象與特點
逃課是指學生沒有正當理由而不聽課的現象。大學生逃課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是指學生沒有請假而不去上課,即曠課,這是“顯性逃課”。廣義的逃課是指學生雖然按時到教室上課,但“身在而神不在”,并未聽課,這是“隱勝逃課”。無論是“顯性逃課”還是“隱性逃課”,筆者通過總結,發發現有如下特點:
1.逃課行為普遍存在
逃課行為隨年級增加而嚴重,一般一年級逃課學生相對較少,而隨著在學校學習時間的增長,特別是到了畢業班,因為考研、就業等事情的影響,逃課現象尤其突出。很多學生表示當學校課程和自己的安排發生沖突時,大多數會選擇后者。
2.與教師上課質量有關
教師講課效果好,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就高,少有逃課者,甚至出現上課人數“超額”現象;而老師講課水平差的課,逃課人數就多,許多學生即使來到課堂,也是敷衍了事,正所謂“身在課堂心在外”。
3.有選擇性地逃課
部分學生逃課是有針對性的,有的學生逃課選擇基礎課、理論課、體育課和一些選修課等;有的選擇一些他們認為無聊的課程;還有的同學是因為某課程任課老師教學管理不嚴格,常常鉆空子逃課,即使不去上課,期末的時候復習一下,老師也會讓學生勉強通過的。上課點名考勤的課程,逃課的學生少,而不點名、不考勤的課程,逃課的學生就多;上小堂課時逃課人數少,而當幾個班上大堂課時,由于考勤管理有難度,逃課的人數就明顯增多。
4.與專業、性別有關
一般來說,因為課程學習的特點和難易程度不同,文科院系比理科院系逃課的學生比例要高;由于性別的差異,男生比女生逃課的人數多。
大學生逃課的原因
1.學生自身原因
第一,生源素質下降。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絕大多數院校都面臨生源素質下降的問題,高等院校為了生源而降低門檻,學生素質下降尤其明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讀初中、高中時就屬于中下等生,尤其考試分數低的學生,多數是學習不太自覺,經常貪玩或逃課。也有一部分學生想學習但基礎太差,聽不懂老師講課,干脆逃課。
第二,學習態度不端正。進入大學后,遠離父母的管教,獲得了較多的自由。又由于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科學的規劃,積極的學習態度還沒有樹立起來,他們狹隘地理解學習只為考試,僅僅把考試過關當成學習的目標,出現迷茫和懶惰情緒,消極地對待周圍的事情,對學習也提不起精神,容易受外界誘惑而難以自拔,加之考試相對容易通過,“混學歷”者大有人在。
第三,對所學知識不感興趣。受就業形勢、家長意愿、專業調劑、個體心智等多方面的影響,不少大學生選擇專業志愿時往往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他們只有在進校以后才真正對所學專業有所了解,從而也就自然地出現了部分學生專業學習興趣不足、對專業學習的困難性預計不足、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夠、情緒低落、不想上課等現象,加之某些學生對所學專業前景感到茫然,于是利用逃課時間自己鉆研或者去學自以為將來好就業、好掙錢的也就成為部分學生逃課的必然緣由。
第四,生活壓力的驅使。現在大學生由于受到社會、學校、家庭、自我等多重壓力的驅使,壓力往往大于從前,有些學生確實很忙,上課也就被其他事情給耽誤了;有些學生確實有事,因而只能取自認為大者,舍其小者,犧牲上課時間;有學生因為生活困窘,只能邊學習、邊打工;還有學生是學習成績較好,在自學掌握了課堂知識以后,為了考研、考證、發展個人興趣等而逃課。
2.學校因素
第一,高校專業、課程設置不夠合理。當前高等院校部分課程結構、體系、內容遠遠跟不上形勢的需要,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使學生不得不自學較先進的理論知識,以適應社會的競爭。另外,教材陳舊,內容選擇不合理,教學方法沒適時調整,死記硬背的考試,使得他們夢寐以求的大學生涯被稱為“后中學時代”。
第二,教師教學缺乏個人魅力。教師的教學,包括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師生關系等對大學生是否愿意上課有直接的關聯。有些老師講課沒有特點,不能吸引學生。調查顯示,學生喜歡聽人格魅力強、博學多才、表達清晰、照顧學生情緒的老師的課。如果任課老師講課毫無新意,照本宣科,與學生互動較少,只顧進度,不管效果,便不能把學生拉回課堂。另外還有些教師責任心不足。對于顯性逃課學生,不及時進行督促教育;隱性逃課的學生,不能及時發現并制止,反而采取了寬容不理睬的態度,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學生數,也不認識自己的學生,鈴聲響了就講課,下課就走人,批改作業不認真,不與學生接觸,師生之間沒有交流可言。
第三,授課安排不合理。有時信息量太大,內容重復較多;有時信息量太少,學生感到吃不飽。特別是有些課授課內容重復,相同內容有好幾位教師講,學生覺得在浪費時間;或者內容偏難,有的課程在先期課程并未鋪墊的條件下,就講新課,導致學生聽不懂,使學生因聽不懂而氣餒,便干脆不聽。
第四,考試方法不當。這是造成學生逃課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大學里的考試,一般以教師在課堂講授時學生記的筆記為考試內容,沒有去聽課的學生,在考試前,猛抄或復印別的同學筆記,“臨時抱佛腳”也能過關,甚至比上課認真記筆記的同學考的分數還要高,造成部分學生認為上課聽講價值不大的錯覺。
3.教學管理方面
第一,檢查力度不夠。許多高等院校擴招后,學生數量不斷增加,管理人員又相對較少,管理跟不上擴招的步伐。單靠學生干部或任課老師偶爾點名是遠遠不夠的。學校有關行政人員也只是檢查教師的出勤情況,很少關注學生的聽課出勤情況。把考勤的任務交給教師,至于教師是否認真對待,不太過問,這樣大大增加了學生逃課的機會。
第二,規章制度執行不徹底。高校對于學生逃課都有相應的處分條例,然而,在實際中這些制度沒有真正落實,許多高等院校,因學生曠課而受到處分的人很少,時間久了學生逃課的時候只會考慮任課老師會不會點名,會不會影響自己的成績,而并不把學校的規章制度放在眼里,這種遷就的態度極大地縱容了學生逃課。
第三,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不協調。雖然強調以教學為中心,但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之間未能默契配合。部分教師上課,只管傳授專業知識,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則不聞不問,而學生管理卻更多地注意讓學生多從事社會工作,而不顧教學。結果有的學生上課時竟向任課教師請假說“系里叫我有事”。為什么有的學生熱衷于為系里干活而不去聽課,很大的原因也是利益驅使,為系內干活的學生在綜合測評時是給加分的,而綜合測評與學生在系里排名息息相關,只要其綜合評分增加幾分,其名次就可能比學習好的學生靠前很多。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不協調給少數學生逃課鉆了空子。
第四,考核教師存在著問題。目前對教師的考核包括上崗和晉升等,雖然口頭上強調教學工作重要,但實際上只要完成一定量的教學任務,教學效果還說得過去,該教師就算合格。至于教師是否把教書育人作為己任,則無從考核。結果是部分教師上課責任心不強,知識老化且結構單一。即使一些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也存在對專業新知識了解不夠,對本學科前沿動態跟蹤不靈敏,對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知之甚少的情況,進而影響學生的聽課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