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西經的通俗理解,價值是人類對能夠滿足需求或產生有益影響的事情或物品的認識和評價。
社會經濟學認為,商品的價值是人們通過創造,交換勞動商品時,而對獲得商品所需要的勞動能量和保護財富免受損失所耗費能量的計量評價。
從哲學層面上講,價值是:“一事物對另一事物有益性影響的評估。即:當事物a對事物b有有益性影響'時,就是a于物b有價值評價。
因為價值是a于b的有益性“影響的評估,所以不論是a還是b的變化都會引起總價值和單位價值的變化。這就決定了價值具有歷史多變性和相對客觀的復雜性。即當勞動量付出不變的情況下,無論勞動生產效率怎樣提高,總商品使用價值量增加,但總勞動價值不變,這是價值恒定定律。
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是千差萬別,但拋開勞動的具體形式,任何生產商品的勞動都是人類勞動力的支出即勞動量的消耗。無論是鐵匠、木匠,還是裁縫,經理,他們在勞動過程中,總是要消耗勞動能量,消耗自身的體力和腦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人的大腦、肌肉、神經等腦力和體力的耗費是無差別的,微小的。抽象勞動是也是同質的,只存在量的差別。只有在勞動產品成為商品的條件下,要確定不同商品交換的比例,才有必要將各種不同的具體勞動轉化為同質的抽象勞動量,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量才表現為價值,成為商品的價值實體和商品交換價值的共同基礎。
從任意時間點來看,價值是定值。所以價值可以測量、評估;從勞動力中的勞動強度上推斷,價值的度量衡是勞動時間或勞動能量。所以馬克思定義說,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耗費量。
價值本身是需求滿足的意識評估經濟單位,商品價值是人們交換和生產商品時勞動能量的計量。是比較,交換商品勞動量大小多少的標準和衡器。
如果價值是自己勞動創造用于自身滿足,則價值量的測定要看勞動所消耗的能量和相關成本。他們應該是等價的,即如果產品低于勞動能量和發展成本,我們就不會長期勞動創造。因此,商品價值首先是人類勞動的價值。
? ? 一? 勞動價值
勞動價值是人類創造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能量和相關能量補償的抽象計量。
一切最初的勞動資料和商品都是勞動創造的結果。商品交換時價值量的評估是需要客觀標準的度量衡來測量。勞動價值就是測量商品價值的標準和衡器。而勞動價值其實所表達的是勞動商品單位時間的勞動量,而非單指時間。尤如物理學中速度表達的單位時間所運動的路程一樣。這樣才能客觀公正地看到價值本質。
在現代經濟思想中,勞動價值觀念漸漸淡薄,但勞動價值依然存在于大量商品價值之。中,不可忽視。。如代工工廠,飲食小店,薄利多銷,竟爭激烈,往往看重的是勞動價值,只要滿足生活生產成本,就能生存發展。
在商品經濟初基階段,由于很多商品是由人類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大量創造出來的,商品的價值也成了勞動價值的概念。勞動價值包含了人類生產商品而付出的社會平均時間和必要勞動能量。其價值量是由單位時間所耗費的的物質能量,也即混合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能量。
勞動價值量是勞動必要時間與單位時間的勞動能量付出量的乘積計累。
馬克思的價值量本應該依照這個公式求算,如果馬克思認為每個勞動量付出差別不大,那么用勞動時間積累來測量勞動價值宏觀來說是成立的。勞動量不能只靠靠勞動必要時間測量是對的,他需要考慮勞動強度付出是否平均化和勞動效率平均化。如果說明這一點,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測量是客觀的,成立的。勞動創造了價值。
二商品的交換價值
商品的交換價值是指商品進入市場與其它商品貨幣交換時因供需變化而產生的比例關系。一般而言,交換價值指的是商品勞動價值的交換比例,即商品的市場價值,商品的價格。
交換價值是市場供需交換比例的產物。勞動價值是勞動強度形成勞動量的過程。如果勞動產品完全滿足市場需求時,則商品勞動量形成商品交換價值。如果勞動產品未滿足需求剩余時,則供求比例形成價格,即產品未滿足市場時,市場形成淘汰機制。有需求剩余的產品價值我們稱為市場價值,即為價格。市場價值與價值的差價我們稱謂剩余價值。,他是因市場存在需求剩余而存在的。商品的剩余價值不在于加班加點,而在于市場需求剩余量的多少。市場需求剩余多,供給少,則剩余價值就大。
交換價值是商品經濟的范疇,在貨幣經濟的商品社會,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是為了獲取交換價值而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消費者是為了獲取使用價值,或節省自身勞動價值而交換。只有通過交換才能解決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矛盾,也只有通過交換,生產商才能獲得勞動者消費者的剩余價值。交換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從政治經濟學規范價值分析,價格也可由社會規范價值評價中的分配價值來產生分配比例價格。分配價格與社會交換價格同義。任何商品的勞動價值與其分配交換價值沒有直接關系,但社會中所有產品的勞動價值之和等于所有產品交換分配價格之和。人類其它分配勞動價值的行為是對總勞動價值量的平衡和攤薄。如公務員的規范價值行為的報酬分配。
傳統的價值理論中沒有將商品的勞動價值和社會市場中的交換分配價值區分開來,所談價值成了二者的混合體,因此,在分析價值有關問題時出現了矛盾和誤區。可以說,以交換關系為基礎形成的分配和交換都是交換價值。以勞動量為基礎的價值范疇都是勞動價值。分配交換價值與勞動價值之間只存在總量相等這一層關系。在總量一定時,商品的分配交換價值取決于分配生產關系,,與勞動生產無關。不少人指出商品的價值是一種社會生產關系,一種分配游戲,這是對的,前提是所談的是分配交換價值而非商品的勞動價值。
商品的勞動價值是客觀存在的,并不因人意識消失而消失。如同質量是度量物質大小多少的標準衡器,價值也應該是商品交換時的標準衡器。否則商品價值無法交換,也無法計算。計算商品交換的價值量,我們要看勞動價值,而對于商品交換給雙方帶來的價值量,我們則要看市場價值即給雙方節約和增加的勞動量!如地下的油田,煤礦等,并沒有蘊含人類勞動量,但由于自身的能量和特性可以產生動力,節約人類勞動量,因此交換的價值量以能節約的勞動量為最大價值量。以蘊含的人類勞動量為最小價值量!這就解釋了如果土地能夠使需求者節約和增加大量勞動時間和勞動量,那就按最大市場價值售賣出,寸土寸金;如果沒有使用價值,則土地無人問津。如果商品是人生產的產品,無人問津則生產商會虧負勞動量,不再生產。
商品的目的在于交換和使用,以節省彼此的勞動時間。勞動產品一旦進入交換便具有了交換價值。勞動者的交換價值在市場中往往大于勞動價值,其決定于需求量和交易信息透明度。交易信息費用大,供不應求,都會導致交換價值溢出。產品供大于求,則勞動價值賣出。低于勞動價值,無利可圖時,商品淘汰。沒有人長期作虧本的買賣。
如我們買一個機器人為我們做汽車。機器人每月耗費成本五萬只做一個汽車,汽車出廠價五萬。這樣的機器人對我們來說價值就是五萬減五萬,沒有價值。除非人工成本高于機器人價或提高出廠價。
? 又或者我們現在費力做了一頂轎子,賣不出去,入不敷出;或沒人使用租不出去。無人交換這頂轎子就無法體現價值,價值很低。這是因為我們創造的商品雖然有使用價值,但因無法滿足現代消費者節約勞動量的需求,因此他有使用價值(功效),有勞動價值,但沒有市場價值。沒有交換出的勞動價值量是負價值量,是存在的價值量。
? ? ? 總結來說,商品的屬性是由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商品的價值構成的,商品價值的屬性是由商品的勞動價值和交換價值組成的。使用功效和勞動價值是商品內在的,客觀的屬性;市場價值和商品的使用范圍是供需雙方主觀的意識評估。范圍增加,或市場需求增加,則商品價格變大。,但內在的勞動價值不會增加,功效不會增加。
三? 價值的二重性
交換價值是供需雙方依據信息成本和使用評價的不同來作不斷博弈的結果。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商品以勞動價值為最低基準,根據需求來變化浮動。低于勞動價值,則商品淘汰。商品沒有需求,即沒有社會交換價值,商品依附于使用價值上的勞動價值就成為負價值,勞動就成為負勞動。如我們做壞了一個板凳,這就是負勞動。從這意義上講,勞動創造價值,需求決定價值。但沒有勞動的需求是臨淵羨魚,望梅止渴。
? ? ? 因此商品價值中,勞動價值是商品內在屬性,市場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商品生產者以各自商品的價值為基礎進行交換,實際上是商品生產者互相交換勞動量。所謂市場價值體現的是商品生產者互相交換勞動時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這就是價值的二重性。
商品具有價值。是因為商品的價值量是凝結了勞動能量和時間的組合,也包含著使用和交換關系的混合。我們重視商品的價值,就是因為價值本身具有的勞動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屬性,我們稱之為商品價值二重性。
? ? ? 三? ? 商品的質和量
?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本身特有的共通屬性,其中商品的質和量,商品的勞動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效用和交換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對商品價值的主觀意識評估。
A? 商品的質
商品的質是人們為更好的使用商品,所運用生產資料種類和手段的一種自然屬性劃分。如我們所穿的衣服,有的是純棉的,有的是毛料的,有的是滌綸的。材質不同,生產工藝不同,其使用價值也略有不同。衣服如此,食物如此,商品皆如此。商品的質是商品原料的屬性和本質構成的。人類通過物品了的質滿足了需求,也決定了商品的本質就是滿足需求。
? ? 商品的量是商品 在市場交換中衡定內在本質的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是由數量和形狀.等級,范圍,規模和結構規定的一種數學數量劃分。我們可以稱之為單位。如多少噸,多少平方等。
? 商品的質和量是商品使用價值的物理屬性,是商品的內在自然屬性,是客觀存在的。人們購買商品其目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商品的質量問題是決定商品使用價值的重要指標,因此人們重視質量問題其實就是重視商品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即功效是客觀的。
? ? ? ? 四? 商品價值的質和量
? 商品價值的質是指商品交換時,其價值內在的屬性和外在交換比例和標準。,即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或勞動能量抽象為商品價值的質,商品的交換比例為商品價值的量。
商品價值的質是客觀存在的,不以需求而變化。這是因為商品在產品創造出時,是以勞動量的輸出而形成的。怎樣用勞動創造商品,即勞動的方式方法和勞動的范圍構成了商品價值的質。如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
復雜勞動價值常常大于簡單勞動價值,精神需求價值也常常大于物質需求價值。這就解釋了鉆石看似沒有水使用大,女人確喜歡購買佩戴她。這是因為在生活滿足的情況下,人們總是愿意付出較大的代價來換取精神需求的滿足。稀少的總是珍貴的,容顏和尊貴并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而鉆石商宣傳的商品理念讓我們評估它具有精神需求的附載和滿足,它是效用的評估,是人主觀的評價,要知道我們以前都是喜歡珍珠美玉的。鉆石如此,畫品亦如此。
精神需求的滿足是以人文化,文明,觀念的提高而提高的,商品價值是以勞動價值為依托的,因需求而交換。因此,市場價值本身就是一個歷史范疇。勞動產品成為商品的條件,也是勞動表現為價值的條件,而交換價值的歷史性也就由商品的歷史性所決定。如文物,歷史文化研究需求的稀缺性。導致他貴不可言。
? 商品價值的量
是指衡定商品生產價值數學的表達方式,是商品勞動價值的外在表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勞動量或勞動時間。闡述來說,生產商品價值的量(成本),是由生產商平均必要勞動價值和勞動生產率所決定,也就是成本控制和年生產量。但它的交易價值是由雙方評估資源稀缺性而定的。如果將價格作j, 單位成本為c, 市場需求為x, 市場供給為g; 則價格j =勞動價值成本c ?(需求x /供給g )。簡化j =c *x /g 。這就說明了天災人禍來臨之際,食品要比黃金珠寶還要珍貴。
? 綜上所述,商品的價值是既具有質量屬性和勞動能量的客觀存在形式,也具有主觀需求的意識反映的評估。可以這么說,商品價值的質是商品的客觀價值,商品價值的量是商品的主觀價值。商品的主觀價值是以客觀價值為基礎,并圍繞客觀價值上下波動;另一方面,主觀價值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并對客觀價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在對客觀價值的誘導、強化或限制。愛情恒久遠,鉆石伴流傳。價格偏離價值就是這個道理。
商品的主觀價值是商品擁有者與需求者意識評估和妥協的結結果。其價格理論主要解釋商品勞動交換時供需的變化。只有通過一種商品同另一種商品的相對互等、相互交換的關系中才能表現出真正的商品。在供銷兩旺和競爭激烈的市場下,商品的內質價值 越高,其交換價值外在量也高。即價格就高。供大于求,需求量減少,使用邊際價值即效用價值變小,則交換價值變小,價格降低。反之,需求大于供給,交換價值增大,價格升高。
? 商品的本質是商品擁有者勞動的交換,但由于供需雙方評估價值的不同,和交易信息的不同,雙方的交換價值也有所不同,雙方的交換并不是等價交換,而是相對交換。由于生產者擁有的社會資源和交易信息比需求者優勢很多,生產者得到的交換價值往往大于需求者得到交換價值。因此,交換價值就成為社會各階層追求其剩余價值的工具,也是資本主義崛起和發展的重要原因。商品貿易也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向其他國家頃銷和剝削剩余價值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