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隨著西方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的發展,科學技術越來越多地深入到經濟領域和生活當中。西方認識到要想富國強兵和繁榮昌盛,必須大量生產人們所需要的產品,以換取相應的物質財富和強盛地位。于是商品逐漸成為資本主義有標志性產物,現代的社會也稱之為商品經濟社會。
? ? ? ? ? ? 一? ? 商品的概念
? ? ? 商品是凝結了人類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可以滿足交換和需求的,具有私人所有權的產品及服務。
? ? ? 商品出自于物質和勞動,也可以出自科學技術和思維。如娛樂產品,教育產品等……商品與產品的區別就是產品雖然可能都是勞動創造出來的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但他沒有進入流通領域,沒有交換過程,不能滿足自身全部需求。如工廠和農作物,如大量生產,超過市場需求或未滿足市場需求,則只能成為勞動產品。如果賣到集市商店,或讓別人轉賣,自己能夠換取相應報酬,則產品轉化為商品。
也就是說,勞動生產創造的商品,是為了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滿足社會需求。而沒有交換價值的產品他依然具有勞動價值和使用價值。只是這種使用價值未滿足社會需求。
? ? ? 在自然世界中,大量存在未經人類勞動創造,而可以滿足使用需求的資源物品。如石油,黃金,鉆石。它們都有使用價值,如因需求而大量交換,那么它們就是商品。以前有則新聞,湖北有個山村,每年春天都會冒出很多魚來,有人分析可能山中地下泉水與湖水相通,致使魚兒能不斷涌入洞口泉水中。這是物理學家的解釋,而經濟學家的解釋是以后他們村可以不斷賣魚致富了。進入了流通領域的魚兒就是商品。事實確實如此,他們村購銷兩旺。
所以可以這么說,可以交換,具有所有權的物質和勞動都是商品。商品的交換產生于商品私有權的歸屬,沒有私有權,便沒有交易,不產生交換價值。
? ? ? ? ? 二? 商品的二屬性
? ? ? 商品是能交換的可使用物品。商品的可使用屬性來自于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量和屬性,也來自于人類的勞動創造。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的性質和狀態,它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這種能量和特性經人類勞動和意識創造可以滿足人類需求和目的時,商品也被賦予了某種功能和用途,我們稱之為商品的使用價值。當商品因滿足彼此使用需求而交換時,商品也需要有衡量彼此勞動量的衡器。衡量彼此勞動量的衡器和標準,我們稱為為商品的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商品的價值構成了商品的二屬性。
商品的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是指商品因具備某種性能和狀態能夠滿足需求、目的的功能和用途。
如中藥的功效。其特有的功效不以人類好惡而改變,人類只能不斷發現其功能,性質和使用范圍。人類可以用化學方法改變物質內質,從而改變功效。但不改變內質,功效是不會改變的。這充分說明了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客觀的內在物質屬性。商品的使用價值可以稱謂功效,以便與價值分開理解,不易混淆。
? ?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不同的使用價值是由物品本身具有的自然特性和狀態所決定的;物品如此,商品亦是如此發展而來的。同一種商品具有多種特性和狀態,經人類意識發現和勞動創造,可滿足多種需求和目的。因而商品便具有多方面的使用價值。如根據水的功能和狀態,我們可以用它澆花,洗澡,解渴,也可以降溫和保鮮;同樣是牛,我們根據牛的力氣和可馴服性,我們讓他耕田、拉車;根據牛的肉質產生了牛的可食用途……
一般說來,人類是根據商品的某種性質和狀態能夠滿足某種需求來賦予商品某種使用功效的,也可以根據人類需求來尋找和發展商品新的使用用途。如我們需要像鳥一樣飛的高速物質帶著我們遠航,于是我們根據物質性質創造了飛機。這說明使用價值可據意識發現商品特性而產生新的使用價值的,他們有相附相存的關系。但無論如何,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因商品具有客觀屬性和狀態而客觀存在,并因需求的發展而產生的功能和用途。需求消失,商品功能和用途依然客觀存在,他不會消失,只是需求消失變化了。比如毒藥我們不常用它,需求消失,但不代表毒藥沒有使用價值或功效。
? ? ? ?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生產者交換給他人和社會的可使用屬性。商品價值的存在是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凡是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就不會有交換價值就不是商品。商品是使用價值的物質承載者,使用價值寓于商品的交換價值當中。雖然同一種商品因需求不同,可以產生不同的使用功能,但內在的創造商品的勞動量并沒有變化。如同樣一件器皿,可以當尿壺,可以當飯碗,也可以當祭品。他內在創造他的勞動量和屬性都沒有改變,改變的是用途,方法,改變的是改變用途以后的創造勞動量和市場需求量,即市場價值。也就是說,使用價值是客觀的,而市場價值由于需求不同,用途方式不同,他卻是主觀的,是衡量需求和供給的勞動量,而不是衡量商品內在的勞動創造的勞動量!
? 商品因具有使用功效而交換,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求的商品。所以認定沒有使用價值的產品不會交換,不能稱為商品。但沒有交換的可使用產品不能說沒有價值,因為他們都耗費了勞動時間和勞動量。由于勞動具有的意識行為不一定完全滿足目標需求,如果商品客觀上不能有益于人類自身,商品成為負價值也是司空見慣的事,如破椅子和碎杯子。這也是勞動沒有滿足需求的結果。
在西方經濟學中有一個名詞喚做效用,他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對于商品使用價值中能夠滿足自身需求程度的評價。如一杯水,對于普通地方,供給充分,因此需求程度不高,效用低,價值低。但對于壟斷的地方和供給稀缺的地方如沙漠,需求程度高,自身效用評價高,價值就貴。其實,效用評價的是需求程度大小的評估,而不是使用功能和用途的評價。效用的評價在市場價值中有用,在評估勞動價值中不起作用。
我們知道功效是商品滿足人類需求的客觀屬性。但資源是對于人類長期的繁衍生活滿足是有限的;因此當某些商品質量和數量無法滿足人類需求時,人類的有私天性會促使自己不惜一切代價獲取它,滿足自己。在經濟領域中就會出現加價購買,即經濟學中需求原理現象。請注意,效用理論總是在需求不滿足人類需求的情況下用效用增大這種虛幻的心理來解釋價值增大,當供給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效用消失。這是不是一種神奇的,上帝的魔法?
具體勞動創造了商品使用價值,但它也不是創造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因為,在生產使用價值的過程中,生產者的具體勞動雖然改變物質的形態和內容,但這種改變物質形態的勞動還需要依靠物質能量和特性的幫助。只有具體勞動作用在某種特定物質上,才能生產出一定的使用價值。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這個道理,給她一把泥土她也做不成吃的。因此,具體勞動與物質屬性共同構成了商品使用價值和勞動價值。
? ? ? ? ? ? 三? ? ? 價值的概念
價值是人類對能夠滿足需求或產生有益影響的事情或物品的認識和評價。
商品的價值是人們通過交換勞動商品,而對獲得商品所需要的勞動能量和保護財富免受損失所耗費能量的計量評價。
價值是某一事物對人類具有影響狀態的評估,也是人類自身對于需求滿足程度或目的的評估。從哲學層面上講,價值是:“一事物對另一事物有益性影響的評估。即:當事物a對事物b有有益性影響'時,就是a于物b有價值評價。
因為價值是a于b的有益性“影響的評估,所以不論是a還是b的變化都會引起總價值和單位價值的變化。這就決定了價值具有歷史多變性和相對客觀的復雜性。
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是千差萬別,但拋開勞動的具體形式,任何生產商品的勞動都是人類勞動力的支出即勞動量的消耗。無論是鐵匠、木匠,還是裁縫,經理,他們在勞動過程中,總是要消耗勞動能量,消耗自身的體力和腦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人的大腦、肌肉、神經等腦力和體力的耗費是無差別的,微小的。抽象勞動是也是同質的,只存在量的差別。只有在勞動產品成為商品的條件下,要確定不同商品交換的比例,才有必要將各種不同的具體勞動轉化為同質的抽象勞動,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才表現為價值,成為商品的價值實體和商品交換價值的共同基礎。
從任意時間點來看,價值是定值。所以價值可以測量、評估;從勞動力中的生產效率推斷,價值的度量衡是勞動時間或勞動能量。所以馬克思定義說,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
? ? ? 價值本身是需求滿足的意識評估經濟單位,商品價值是人們交換和生產商品時意識評估。是比較,交換商品勞動量大小多少的標準和衡器。
在經濟生活中,如果價值是自己勞動創造用于自身滿足,則價值量的測定要看勞動所消耗的能量和相關生活成本。他們應該是等價的,即如果產品低于勞動能量和生活成本,我們就不會長期勞動創造。因此,商品價值首先是人類勞動的價值。
A 勞動價值
勞動價值是人類創造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能量和相關生活成本的抽象評估。
一切最初的勞動資料和商品都是勞動創造的結果。商品交換時價值量的評估是需要客觀標準的度量衡來測量。勞動價值就是測量商品價值的標準和衡器。而勞動價值其實所表達的是勞動效率,而非單指時間。具體就是單位時間所耗費的勞動量。尤如物理學中速度表達的單位時間所運動的路程一樣。這樣才能客觀公正地看到價值本質。
在現代經濟思想中,勞動價值觀念漸漸淡薄,但勞動價值依然存在于大量商品價值之。中,不可忽視。。如代工工廠,飲食小店,薄利多銷,竟爭激烈,往往看重的是勞動價值,只要滿足生活生產成本,就能生存發展。
在商品經濟初基階段,由于很多商品是由人類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大量創造出來的,商品的價值也滲入了勞動價值的屬性。勞動價值包含了人類生產商品而付出的社會平均時間和必要勞動能量。其價值量是由其勞動效率所耗費的的物質能量,也混合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能量。因此,決定價值量多少并不是全由勞動時間所衡量的,他也包含了勞動時間中所消耗能量多少的實質。
例如,甲乙丙三人同時打魚,如果他們消耗的勞動時間相同,但打到的魚數不同。甲平均每個標準日打100斤魚,乙平均每個標準日打80斤魚,丙平均每個標準日打130斤魚則勞動價值各有不同。即先算平均勞動價值,后算個人勞動價值。即魚的價值=3/(100+80+130)=0.0097工/斤。甲平均每標準日創造的價值=100 ×0.0097=0.97工,乙平均每標準日創造的價值=80 × 0.0097=0.77工,丙平均每標準日創造的價值=130 × 0.0097=1.26工。
B 商品的交換價值
商品的交換價值是指商品進入市場與其它商品貨幣交換時因供需變化而產生的比例關系。一般而言,交換價值指的是商品交換貨幣的多少,即商品的市場價值,商品的價格。
交換價值是市場交換的產物。勞動價值是勞動量形成的過程,也是需求滿足的形成過程。如果勞動產品完全滿足市場需求量時,則商品勞動量形成商品價值。如果勞動產品未滿足需求剩余時則勞動產品形成價格,即產品滿足市場后,市場仍有空余。有需求剩余的產品價值我們稱為市場價值,即為價格。市場價值與價值的差價我們稱謂剩余價值。,他是因市場存在需求剩余而存在的。商品的剩余價值不在于加班加點,而在于市場需求剩余量的多少。市場需求剩余多,供給少,則剩余價值就大。
交換價值是商品經濟的范疇,在貨幣經濟的商品社會,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是為了獲取交換價值而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消費者是為了獲取使用價值,或節省勞動剩余價值而交換。只有通過交換才能解決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矛盾,也只有通過交換,生產商才能獲得勞動者消費者的剩余價值。交換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商品的勞動價值是客觀存在的,并不因人意識消失而消失。如同速度是度量物質運動快慢的標準衡器,價值也應該是商品交換時的標準衡器。否則商品價值無法交換,也無法計算。計算商品生產所耗費的價值量,我們要看勞動價值,而對于商品交換給雙方帶來的價值量,我們則要看市場價值即給雙方節約和增加的勞動量!如地下的油田,煤礦等,并沒有蘊含人類勞動量,但由于自身的能量和特性可以產生動力,節約人類勞動量,因此交換的價值量以能節約的勞動量為最大價值量。以蘊含的人類勞動量為最小價值量!這就解釋了如果土地能夠使需求者節約和增加大量勞動時間和勞動量,那就按最大市場價值售賣出,寸土寸金;如果沒有使用價值,則土地無人問津。如果商品是人生產的產品,無人問津則生產商會虧負勞動量,不再生產。
商品的目的在于交換和使用,以節省彼此的勞動時間。勞動產品一旦進入交換便具有了交換價值。勞動者的交換價值在市場中往往大于勞動價值,其決定于需求量和交易信息透明度。交易信息費用大,供不應求,都會導致交換價值溢出。產品供大于求,則勞動價值賣出。低于勞動價值,無利可圖時,商品淘汰。沒有人長期作虧本的買賣。
如我們買一個機器人為我們做汽車。機器人每月耗費成本五萬只做一個汽車,汽車出廠價五萬。這樣的機器人對我們來說價值就是五萬減五萬,沒有剩余價值。除非人工成本高于機器人價或提高出廠價。
? 又或者我們現在費力做了一頂轎子,賣不出去,入不敷出;或沒人使用租不出去。無人交換這頂轎子就無法體現交換價值,價值很低。這是因為我們創造的商品雖然有使用價值,但因無法滿足現代消費者節約勞動量的需求,因此他有使用價值(功效),有勞動價值,但沒有市場價值。沒有交換出的勞動價值量是負價值量。
? ? ? 總結來說,商品的屬性是由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商品的價值構成的,商品價值的屬性是由商品的勞動價值和交換價值組成的。使用價值和勞動價值是商品內在的,客觀的屬性;市場價值和商品的效用是供需雙方主觀的意識評估。效用增加,或市場需求增加,則商品價格變大。,但內在的勞動價值不會增加。交換價值是供需雙方依據信息成本和效用評價的不同不斷博弈的結果。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商品以勞動價值為最低基準,根據需求來變化浮動。低于勞動價值,則商品淘汰。商品沒有需求,即沒有社會交換價值,商品依附于使用價值上的勞動價值就成為負價值,勞動就成為負勞動。如我們做壞了一個板凳,這就是負勞動。從這意義上講,勞動創造價值,需求決定價值。但沒有勞動的需求是臨淵羨魚,望梅止渴。
? ? ? 因此商品價值中,勞動價值是商品內在屬性,市場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商品生產者以各自商品的價值為基礎進行交換,實際上是商品生產者互相交換勞動量。所謂市場價值體現的是商品生產者互相交換勞動時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這就是價值的本質。
總結來說,商品具有價值。是因為商品的價值是凝結了勞動能量和時間的組合,也包含著使用和交換關系的混合。我們重視商品的價值,就是因為價值本身具有的勞動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屬性,我們稱之為商品價值二重性。
? ? ? ? 四? ? 商品的質和量
?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本身特有的共通屬性,其中商品的質和量,商品的勞動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功效和交換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對商品價值的主觀意識評估。
?
A? 商品的質
商品的質是人們為更好的使用商品,所運用生產資料種類和手段的一種自然屬性劃分。如我們所穿的衣服,有的是純棉的,有的是毛料的,有的是滌綸的。材質不同,生產工藝不同,其使用價值也略有不同。衣服如此,食物如此,商品皆如此。商品的質是商品原料的屬性和本質構成的。人類通過物品了的質滿足了需求,也決定了商品的本質就是滿足需求。
? ? 商品的量是商品 在市場交換中衡定內在本質的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是由數量和形狀.等級,范圍,規模和結構規定的一種數學數量劃分。我們可以稱之為單位。如多少噸,多少平方等。
? 商品的質和量是商品使用價值的物理屬性,是商品的內在自然屬性,是客觀存在的。人們購買商品其目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商品的質量問題是決定商品使用價值的重要指標,因此人們重視質量問題其實就是重視商品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即功效是客觀的。
? ? ? ? 五? 商品價值的質和量
? 商品價值的質是指商品交換時,其價值內在的屬性和外在交換比例和標準。,即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或勞動能量抽象為商品價值的質,商品的交換比例為商品價值的量。
商品價值的質是客觀存在的,不以需求而變化。這是因為商品在產品創造出時,是以勞動量的輸出而形成的。怎樣用勞動創造商品,即勞動的方式方法和勞動的范圍構成了商品價值的質。如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下的勞動能量。他們應該是相同的,就像物質的質一樣是不會變化的。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也有價值,只是沒有交換價值。交換價值的實質也不是使用價值,只是對于商品價值(勞動價值)的交換。
復雜勞動價值常常大于簡單勞動價值,精神需求價值也常常大于物質需求價值。這就解釋了鉆石看似沒有水使用大,女人確喜歡購買佩戴她。這是因為在生活滿足的情況下,人們總是愿意付出較大的代價來換取精神需求的滿足。稀少的總是珍貴的,容顏和尊貴并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而鉆石商宣傳的商品理念讓我們評估它具有精神需求的附載和滿足,它是效用的評估,是人主觀的評價,要知道我們以前都是喜歡珍珠美玉的。鉆石如此,畫品亦如此。
精神需求的滿足是以人文化,文明,觀念的提高而提高的,商品價值是以勞動價值為依托的,因需求而交換。因此,市場價值本身就是一個歷史范疇。勞動產品成為商品的條件,也是勞動表現為價值的條件,而交換價值的歷史性也就由商品的歷史性所決定。如文物,歷史文化研究需求的稀缺性。導致他貴不可言。
? 商品價值的量
是指衡定商品勞動價值數學的表達方式,是商品勞動價值的外在表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勞動量或勞動時間。闡述來說,生產商品價值的量(成本),是由生產商平均必要勞動價值和勞動生產率所決定,也就是成本控制消耗能量和年生產量。但它的交易價值是由雙方評估資源稀缺性而定的。如果將價格作j, 單位成本為c, 市場需求為x, 市場供給為g; 則價格j =勞動價值成本c ?(需求x /供給g )。簡化j =c *x /g 。這就說明了天災人禍來臨之際,食品要比黃金珠寶還要珍貴。
? 綜上所述,商品的價值是既具有質量屬性和勞動能量的客觀存在形式,也具有主觀需求的意識反映的評估??梢赃@么說,商品價值的質是商品的客觀價值,商品價值的量是商品的主觀價值。商品的主觀價值是以客觀價值為基礎,并根據供給需求上下波動;另一方面,主觀價值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并對客觀價值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在對客觀價值的誘導、強化或限制。愛情恒久遠,鉆石伴流傳。價格偏離價值就是這個道理。
商品的主觀價值是商品擁有者與需求者意識評估和妥協的結結果。其價格理論主要解釋商品勞動交換時供需的變化。只有通過一種商品同另一種商品的相對互等、相互交換的關系中才能表現出真正的商品。在供銷兩旺和競爭激烈的市場下,商品的內質價值 越高,其交換價值外在量也高。即價格就高。供大于求,需求量減少,使用邊際價值即效用價值變小,則交換價值變小,價格降低。反之,需求大于供給,交換價值增大,價格升高。
? 商品的本質是商品擁有者勞動價值的交換,但由于供需雙方評估價值標準的不同,和交易信息的不同,雙方的交換價值也有所不同,雙方的交換并不是等價交換,而是相對交換。由于生產者擁有的社會資源和交易信息比需求者優勢很多,生產者得到的交換價值往往大于需求者得到交換價值。因此,交換價值就成為社會各階層追求其剩余價值的工具,也是資本主義崛起和發展的重要原因。商品貿易也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向其他國家頃銷和剝削剩余價值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