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皇后死后17天隋文帝才從仁壽宮回來

《隋書·高祖本紀》:

(仁壽)二年春……三月己亥,幸仁壽宮。壬寅,以齊州刺史張喬為潭州總管。夏四月庚戌,岐、雍二州地震。秋七月丙戌,詔內外官各舉所知。戊子,以原州總管獨孤楷為益州總管。八月己巳,皇后獨孤氏崩。九月丙戌,至自仁壽宮

《隋書·后妃列傳》:

仁壽二年八月甲子,月暈四重,己已,太白犯軒轅。其夜,后崩于永安宮,時年五十。葬于太陵。

《隋書·王劭列傳》:

及文獻皇后崩,劭復上言:“佛經說人應生天上及上品上生無量壽國之時,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妓樂來迎之。如來以明星出時入涅盤。伏惟大行皇后,圣德仁慈;福善禎符,備諸秘記,皆云是妙善菩薩。臣謹案:八月二十二日,仁壽宮內再雨金銀之花;二十三日,大寶殿后,夜有神光;二十四日卯時,永安宮北,有自然種種音樂,震滿虛空。至五更中,奄然如寐,便即升遐。與經文所說,事皆符驗。臣又以愚意思之,皇后遷化不在仁壽大興宮者,蓋避至尊常居正處也。在永安宮者,象京師永安門,平生所出入也。后升遐后二日,苑內夜有鐘聲二百余處,此則生天之應,顯然也。”

《隋書·高祖本紀》:

閏月甲申,詔尚書左仆射楊素與諸術者刊定陰陽舛謬。己丑,詔曰:“禮之為用,時義大矣。黃琮蒼璧,降天地之神,粢盛牲食,展宗廟之敬,正父子君臣之序,明婚姻喪紀之節。故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安上治人,莫善于禮。自區宇亂離,綿歷年代,王道衰而變風作,微言絕而大義乖,與代推移,其弊日甚。至于四時郊祀之節文,五服麻葛之隆殺,是非異說,踳駁殊途,致使圣教凋訛,輕重無準。朕祗承天命,撫臨生人,當洗滌之時,屬干戈之代,克定禍亂,先運武功,刪正彝典,日不暇給。今四海乂安,五戎勿用,理宜弘風訓俗,導德齊禮,綴往圣之舊章,興先王之茂則。尚書左仆射、越國公楊素,尚書右仆射、邳國公蘇威,吏部尚書、奇章公牛弘,內史侍郎薛道衡,秘書丞許善心,內史舍人虞世基,著作郎王劭,或任居端揆,博達古今,或器推令望,學綜經史,委以裁緝,實允僉議。可并修定五禮。”壬寅,葬獻皇后于太陵


根據各處史料記載,仁壽二年八月獨孤皇后死于永安宮,注意,是永安宮,而不是仁壽宮或大興宮,那么隋文帝此時在何處呢?答案是在仁壽宮。

早在這一年的三月份,隋文帝就駕幸仁壽宮,不僅沒有帶著獨孤皇后,而且還在仁壽宮待了半年的時間,直到妻子死后十七天,隋文帝這才從仁壽宮姍姍來遲——可憐的獨孤伽羅,居然在臨終前連丈夫的最后一面都沒見到,甚至病重的半年時間里一次也沒見到過丈夫的身影。

對此有人辯解稱,獨孤是刻意避開隋文帝,怕將晦氣帶給心愛的丈夫。試想隋文帝如果真的對獨孤情比金堅、情深意重,又豈會讓妻子在孤獨與絕望中孤零零地離開人世呢?

而在聽聞妻子的死訊后,隋文帝并不是心急火燎地立馬就趕過來,而是又磨磨蹭蹭了十七天,等了大半個月的時間才從仁壽宮回來。

隋文帝回來后也沒抓緊時間趕緊為“愛妻”準備葬禮,而是任由獨孤的靈柩就在那兒硬是停了將近兩個月后才召集大臣商量葬儀如何準備,十八天后就將獨孤匆匆下葬了,甚至出殯的時候都沒花心思挑個好日子,而是選了一個很不吉利的日子。且就在獨孤下葬后不到一個月,她的第四個兒子蜀王楊秀便被隋文帝廢為庶人,幽禁在內侍省內。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