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大栗致自己
幾年前一部《中國合伙人》火了幾位主創,也把某培訓機構的幾位大佬涮了一遍。創業的激情似乎永不褪色。但是無論是創業前還是創業后的那些事情,總是讓人頭疼不已。
股權內訌
前兩天看了徐小平老師的直播,大家都知道徐老師是個天使投資人,所以他就講了一下創業團隊的一些事情。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創業團隊股權分配。真正凝聚公司的股權結構,創業本質是帶著金錢回報的自我實現。
蔡聰老師有一本書叫《創業公司的動態股權分配機制》。他在書中提到對能夠殺出重圍的創業者而言,動態的股權分配才是最合適、最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那么怎么設置神奇的動態股權呢?核心原則有六:體現每一個創業者貢獻的價值;體現公司發展階段性的成果;要設有回購機制;股權激勵方案一定要具備可操作性,不能過于復雜;股權激勵契約化、合法化;不要引起不必要的費用,防止削弱股權激勵。
一家創業公司想要長足發展,首先要保障牽頭人有絕對的控股權利,徐小平老師說股權初始分配8/1/1或7/2/1。這時候要保證二把手和三把手是信服的。很多時候,不患寡而患不均。派系林立,要平衡,不然像玄武門兵變或者陳橋兵變都是可能的事情。
偏向比較思維,而不重視“第一性原理”
最近共享單車真得很火,國人喜歡扎堆,一窩蜂地向前,最后能留下來的,要么淘汰,要么合并成壟斷,最后留下一兩個獨大的團體。58和趕集合并了,Uber和滴滴合并了。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盈利啊。但這樣的結果是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就是讓我們把目光從那些別人做的事上挪開,不管做什么選擇,都以最根本的那個原則為參照點,不斷用那個參照點為自己糾偏。初創公司,那就是用戶至上,產品至上。
糾結于沉沒成本
經濟學里面沉沒成本并不是成本,所以初創公司在決策時,要記得各個關節點是獨立的,上一個決策不影響我們后面的決策,不然容易陷入窘境,要學曾國藩“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此路不通,及時掉頭。
結語:Stay hungry,Stay foo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