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關系入門第一課
———攻擊性與創造性
溫尼科特觀察過六萬對母子關系,這是他的理論源頭。
抱持
容器
足夠好的媽媽
過渡客體
客體使用
原始母愛貫注
……
溫尼科特這些專業詞匯背后的目的:培養出一個有攻擊性的孩子。對此,《溫尼科特傳記》中有一句很有力量的表達:
需要一個不會報復的人,因此可以滋養出“世界準備好接納我的本能排山倒海涌出”的感覺。
其中的“本能”是什么?即攻擊性,或破壞欲,“永不被知曉的創造/破壞的核心,對他而言卻是存在的真相”。
創造是生,破壞是死,這句話似乎在說,生與死的原始力量,是一體的。溫尼科特認為,攻擊性并非是原始驅力,而是養育失敗導致的結果。
“溫尼科特大部分的生命都在尋找、表達、使用他對他自身恨意的覺察。”
而溫尼科特對攻擊性做了不同凡響的解構,攻擊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性力量。對他來說,生命力和真正活著的感覺明顯地與攻擊性因素相連,原初攻擊性預示著創造性能力的萌芽和發展,適宜的環境會使攻擊成為創造性動力。
他認為嬰兒早在子宮里或在媽媽懷抱中時,先天的攻擊性就在與媽媽的接觸與對抗中,借助急切、貪婪的吮吸與咀嚼得到了表達。隨著嬰兒的成長,攻擊性的性質在改變,這一變化完全依賴于環境的種類,在夠好的養育與促進性環境中,兒童的攻擊性逐漸得以整合,如果環境不夠好,攻擊性則以破壞的、反社會的方式表現出來,而破壞性是尚未被關系規范過的攻擊性。也就是說,如果媽媽不能應對嬰兒對她的攻擊,尤其是選擇一些帶有報復意味的行為來回應嬰兒,這時候所發生的破壞性,就會成為兒童人格中的一個特征,兒童可能通過抑制攻擊或將攻擊轉向自身來對此進行防御。
客體關系視野下兒童早期的心理發育與成年期心智關系建構的能力
1,兒童的順從與虛假自體
A 、虛假自體 不安全的環境或者愿望被反復的忽視將導致兒童出現順從的反應。即用順從去滿足養育者,
這就是虛假自體的發展。
B、這種順從導致兒童與自己自發的賦予生命的意義的核心保持一種隔離狀態。
能夠客觀地去感知世界的嬰兒已經有了客體從其原初攻擊性中幸存的體驗,這就意味著客體沒有變化,沒有通過拒絕或懲罰進行報復。不夠好的母親以及不能對嬰兒的自發性動作予以反應的母親沒有存活,結果打擊了嬰兒的情緒發展。這種打擊的一種結果是嬰兒處于發展出順從、虛假自體的危險之中。
溫尼科特提出,在臨床情境中,越是具有攻擊性的兒童就越健康。他還明確的提出,“是創造性,而不是其他,使個體感到生活是有意義的。”與創造性相反的一種狀態是順從,“順從帶給個體一種無用感,伴隨著沒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生活沒有意義等想法”,“創造性的生活是一種健康狀態,順從對生活來說是疾病的基礎”。
2,黑暗恐懼的真正根源是不在場與缺失狀態。弗洛伊德性學三論論述兒童的焦慮。
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因為這里太黑。
那有什么用?你又看不見我。
沒關系,有人說話就帶來光。
所以他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他所愛的人不在場。只要他有證據表明那個人在場,她就會平靜下來。
3,三類母親如何造就孩子的退行和攻擊孩子的固化結構。
A神經質的母親如何導致孩子的邊緣化
B 早期母親對孩子的理解無能將讓孩子定位低能之間的關系
C著急的母親如何破壞養育促進的環境感受力
溫尼科特有一個驚人的論斷:“對于一個兒童來說,要成長起來以便能夠發現他本性的最深刻的部分,必須有人受到蔑視甚至有時受到憎恨,而無須擔心關系有徹底破滅的危險。”意思是說,一種公認的或許是內部的不服從,在兒童那里有著成長上的必要性,它必定會具有攻擊性,但是這種攻擊性與個人成長的動機息息相關。在他后期的論文中還引入了一個概念“客體使用”,來探究攻擊性在主觀全能和客觀現實的過渡中的地位。在主觀全能中,嬰兒“無情地”使用客體(重要撫養人,主要是媽媽),他創造它、利用它,完全出于自己的快樂,在完全侵吞時又毀滅它。從嬰兒主觀性之外的視角來看,這種體驗需要媽媽交出自己并能在被使用后存活,即媽媽給予適宜的回應,使嬰兒意識到媽媽并沒有因此而不再愛我。漸漸地,嬰兒會開始覺察到受到他的破壞又生存下來的其他人。這是一個全能創造、破壞和繼續生存循環的過程,這一過程開始為嬰兒建立某種外部感,一個自存的、在其全能控制之外的真實的他人,這也許是嬰兒發展社會功能的開始。
神經質母親,孩子的每個行為動作都以她的意志進行規訓,孩子在母親視野范圍內,忽略不理會,而第二類母親只是理解無能而非侵凌,第三類母親以焦慮為轉移,擔心恐懼,弱化孩子對環境的感受力,進而產生隔離感,在反復看溫尼科特理論中發現,一個好的母親要求有多高,孩子的攻擊性會激起母親的攻擊性,引發母親的自戀憤怒,如果母親對孩子缺乏必要的神人,我們成長中就都經歷過三類母親的其中一類或者三類母親復合體,那么勢必造成退行及攻擊性無法轉化,進而固著,故成年以后形成沒有創造力的個體,而做了母親后又代代循環,從養育環境來說,我們是沒有能力成為一個“好母親”的,只有通過后天學習成長反思,加上發揮母愛的本能,其余的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了。溫尼科特說:“誰能說出火在本質上是建設性的,還是破壞性的?”在好的環境中,攻擊性作為一種有用的能量整合進個體的人格之中,參與工作與游戲,但是在不夠好的環境中,攻擊性會變為暴力與破壞性。
4、真話與秘密在客體關系中的隱秘邊界。
真話與假話之間是一種策略:防御和隱藏自己的不堪-無法自我定位與很能演的奧斯卡演員。
虛假自體是一種偽裝高手,后面巨大的自我否定。
秘密是一種分裂性的表現。人格各個維度上的隔離。
自我坦誠與秘密:只有真實的自體才是自然的,能感到真實和真誠,虛假自體表現的是不真實和無效的溝通。
5、什么是兒童的主觀體驗的品質?他將如何決定孩子成長中的內在動力建構的品質?
A青少年學習能力的結構性分析
&溫暖和向外的鏈接-親和力
&陪伴的渴望和接納-關閉性的程度-移情的能力
&活力與情趣,交流的能力和愿望
&愿景的自我實現的態度
B成人的內在自我發展的動力結構分析
C自體的真實性與虛假性的隱性分裂機制
如果母親經過嬰兒的使用不能存活,如果她退縮或崩潰或反擊,嬰兒一定會以他自己欲望的完整體驗為代價,過早地注意外在性,會感到危險。結果是嬰兒害怕需要、使用他的客體與成人,伴隨著對欲望的不合理抑制。在溫尼科特的觀察中,成人之愛也需要周期性的相互的客體使用,每一方都聽從于自己內部需要的節奏和強度,而不必擔心另一方在被使用后的可生存性,正是另一方牢固堅實的耐久性使個體與自己的激情進行充分、強烈的聯系成為可能。
在溫尼科特那里,創造性是首要的,先于性欲,它源自生命之初,是母嬰關系的中心。嬰兒與其“夠好的母親”之間建立的“幻覺空間”使他創造出自己自己欲望的東西,即從嬰兒的眼光來看,就像是他在幻想中創造了他所需要的母親。嬰兒發現世界首先是通過創造世界,他生來就是藝術家、創造者。這就是溫尼科特提出的“原初創造性”(primary creativity)的含義。原初創造性主要是一種天生的指向健康的驅力,并與他的幾個重要主題相關聯,如主觀全能感、真實自體感、原初攻擊性。
1968年溫尼科特意譯了母親對兒童傳達的信息,闡明了嬰兒原初創造性的全能體驗的含義與價值。“(母親)與嬰兒的交流是這樣的:‘要創造性地來到這個世界,要創造世界,只有你創造的東西對你才是有意義的。’接下來的是:‘世界在你的控制之中。’”
1970年,也就是在其去世前一年,他進一步闡述了創造性與創造性生活的主題,“生活是否值得過取決于創造性是還是不是個人生活體驗的一部分。一個人要具有創造性必須存在及具有存在感……之后,創造性是源出于存在性的做(the doing)。”在《游戲:創造性活動和對自體的尋求》一文中,他提道,“在游戲中,可能只有在游戲中,兒童或成人才能自由地創造”、“心理治療是兩個游戲區域(即病人和治療師)的重疊處進行,這一原則對我來說是有效的。如果治療不會游戲,那么他就不適合這項工作。如果病人不會游戲,那么就需要做些事情使其有能力的游戲,之后心理治療才可以開始。游戲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在于只有在游戲中,病人才有創造性。”
ps:到這里鏈接上三個火象星座了,白羊座(攻擊性)——獅子座(創造性)——射手座(愿景性),一個自體的成長經歷統整——穩定——發展,而發展必然涉及轉換性內化,不然自體會形成補償結構。
白羊座作為黃道十二宮的第一宮,可以對應原初創造性,出生到18個月。皮亞杰(Piaget)理論中的感知運動階段。原型自戀。一個從分離/個性化上升到和睦相處的過程。自我感覺無所不能。需要最基本的信任(埃里克森,Erikson)。未分化的自我。分不清自己與物體。單純的沖動。“我就是世界。我,這里,當下。”
原型是希臘神話人物阿瑞斯,他極其易怒,是個只懂得用暴力解決問題,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家伙,而攻擊性是一個孩子最本能的自我保護,在我們養育環境里,那些明顯有白羊特質的孩子,特別是女孩,她們的攻擊性在早期最容易被折損,畢竟傳統價值里有對女孩的定義,這時好的母親對攻擊性的響應就極其重要了,溫暖,陪伴,不離不棄,你可以做你自己。每個人星盤中的火星其實也就是每個人生存的原動力。
獅子座(創造性)——黃道第五宮,獅子座的原型是愉悅的、不刻意釋放的熱情。“我愛你,生命,我要為你而慶祝!”(因為我們的生命并不長,我還想加一句,“生命我原諒你!”)總而言之,獅子座進化的目標就是歡樂(joy)。榮格是這么說的: “在煉金術中,獅子這頭“尊貴的野獸”是墨丘利(Mercurius)的代名詞,或者更確切的說,是他轉型階段之一。他是具有吞噬和掠奪性的熱血動物,給人的初次印象就和龍一樣……暴躁的獅子想表達的意圖很明確——在辨識出自己無意識想法之前就產生的強烈激情。”
射手座(愿景性)——黃道第九宮,生命對于射手座而言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探索之旅。射手就是探索者。內在的驅動力會促使射手座人永無止息、從不間斷的探索。要準確的定義射手座人的目標是什么?歸根到底,就是生命的真諦。他們需要專注于追尋更廣闊的心智與意識的體驗。
從青少年學習能力的幾個評估標準,溫暖,陪伴,活力,愿景,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建構是一級一級來的,而母子關系是第一級,每一級的成長都伴隨著不同的資源加入和匯聚,但第一級的安全感奠定了孩子在未來社會生活中的開放性,確保了資源的進入和形成轉化的可能性,一旦轉化發生,人的活力自然被調動,形成一個良性的動力環,人格得到整合的可能性就越大。
6, 原生家庭的心智破壞以及家庭關系的相關性研究
沒有嬰兒,只有母親的影子——克萊因
&親子關系中的最原始的一級:母子關系的品質一母親的品質,是人格的
&意志的破壞力與強行侵凌
&忽視與隱性的惡懲罰
病態的愛與不能分離的綁架-原始的依戀。
與原生家庭告別品質越高,建立新型關系的品質越高,原始依戀,對父母的依賴和欲求,缺少相應的獨立和擔當。
提問:
AP:不安全環境,嬰兒時期響應不足,母親作為環境出現,讓孩子滿足母親的需要,孩子順從。
XJ:青春期孩子的叛逆
孩子叛逆是在建立ta的認同感,孩子在建構主體和意志系統,形成動力機制。
XJ:她不想做作業,說作業很簡單
T:二十分鐘的作業你能五分鐘做完么。(能力說話)
孩子需要高品質的傾聽者,傾聽完后有兩個問題引導。
HL:該有恐懼的時候用虛假自體面對
T:三次被盜是HL的轉折點,體驗被開啟。
WLL:我該如何處理和母親的關系?
T:內射母親的東西太少,遇到第二類母親,還是欲求依戀母親。
ZL:和母親的關系,孩子是否需要母親照顧?
T:寫備忘錄把心定下來,用提問的方式,自問自答,不然心太散漫,借助客體關系完成轉化。
PS:取長補短和揚長避短之對話
T:我想聽聽你理解的長和短是什么?
K:長——優勢,短——劣勢
T:你怎么理解這兩個詞
K:解釋這兩個詞
T:這兩個詞你取哪一個?
K:揚長避短是開心的,取長補短是平庸的。
T:揚長避短是重要的社交技能,取長補短是重要的學習技能,缺一不可,取長補短,取和補用來轉化滋養自己,揚長避短的長,是資源辨識度問題。
最后想說,這組對話給我很深的啟發,有時我們陷入二元論,總會不假思索的選擇一個,有時我們習慣性教導別人急迫給出自己的答案,T的對話中首先是呈現對方的體驗,在意對方的理解和聲音,然后才是給出自己的理解,這樣對話完整的呈現了認知矯正的過程,我們在親子溝通中是怎樣的狀態呢?我們允許孩子發聲嗎?我們可以放下自己的執念聽ta怎么說嗎?也許我們理解的教育就是權威式的教導,而非平等交流加引導,想到T說心理學還真不是學出來的,心理學建立在個人自體的統整和個人體驗的旋轉基礎上,不然也只剩干巴巴的理論,我相信一個好的母親首先是個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