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說梁啟超。
在小學五年級課本里,有梁先生的《少年中國說》。
在中學課本里,梁先生有一篇《最苦與最樂》。
梁先生主要作品有《少年中國說:論近世國民競爭之大勢及中國前途》、《敬業與樂業》、《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新民說》、《飲冰室主人自說》、《中國文化史》、《飲冰室主人全集》、《李鴻章傳》、《王安石傳》、《飲冰室合集》、《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
但他還有一本書《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后來收入《飲冰室合集》。1922年,他在東南大學暑期學校講演,于1925年7月出版。這是我國現代第一本中學寫作教學法專用書。梁先生很多關于寫作教與學的想法都包含在這本書中。
“主意在根據科學方法研究文章構造之原則”
先生更注重教授學生寫作的“規矩”,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寫作規矩,文辭不好教,但寫作的規律是可以找到并教授給學生的。
先生的這個說法,深得我心。
文章可大別分三種:一,記載之文;二、論辯之文;三,情感之文。前兩者合稱應用文后,最后者成為非應用文……學校所教的重要的莫如記事文。
梁先生特別注重記事文,因為敘事文不能憑空構造,會養成注重實際的習慣;須費力去搜羅資料,可以磨練追求事物的智慧。
他的這種教學文體觀,很大程度上注意到了作文對人的智能、心理、品性等塑造,并以此作為教學內容設置的重要依據,潘新和教授概括為“文能造人”。
寫作確實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在寫作的過程中,應用文的訓練,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以及思辨能力,非應用文的訓練讓學生由現實走向內在,關照自己的心靈世界。
“把作文教學與人的發展與塑造聯系起來,發現了作文教學對于教育培養人才的特殊意義。
養成學生整理思想的習慣
著名的理論“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就出自梁啟超,因為“寫文章就是把自己的思想傳遞給別人”,最重要的是把思想整理個系統出來,然后將材料分層次令之搭配得以,同時也要摸清材料主從關系,這是作文重要的規矩。
如此講法就是現在所言的提綱,或者思維導圖法。
他還特別注重教師的“教”,教員不是把寫作的結果或者思考的結果告訴學生,而是要把思想形成的思維過程教授給學生,想來這不就是過程性寫作教學么,梁先生說的真早。
作文需求真求達
所謂“真”從內容而言,一是指事實的確鑿無誤;二是指人的真情實感。一個是客觀性,一個是主觀性。
在以”真“為內容的前提下,再“逼真地寫出來”,使別人看懂,這就是“達”,是作文的目的所在,就是形式上的要求。
梁先生的少年中國說之大氣磅礴,最苦與最樂的條理清晰,可見他自己已經做到了真與達。
潘新和教授認為梁啟超的作文教學論最鮮明的特色在于他的科學性,回扣我們當下的寫作教學,先生的諸多想法確實不過時,對我開發融創寫作課堂又提供了新思路,尤其在議論文的教學上。
對了,梁先生很早就提出文章不要一篇一篇教,而是一組一組地說,學生能力低的老師講,能力強的學生說。
他還認為,作文不要寫很多一篇,一篇就要把一類文體搞明白。
這些說法,不就是現在的群文,1+X的模式么。
梁先生,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