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節律,英文CIRCADIAN RHYTHM,又被譯為日夜節律、概日節律、日變周期、生物時鐘,這是一種生理現象,以內源性,持續的,呈現以約為24小時為周期的變動。包括植物、動物、真菌等,都被觀察到有類似的生理變化。
2017年來自美國的三位遺傳學家杰弗理·霍爾(Jeffrey Hall)、邁克爾·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和邁克爾·揚(Michael Young)因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而分享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百度對晝夜節律的解析如下:
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是指生命活動以24小時左右為周期的變動。又稱近日節律。發光菌的發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動物的攝食,軀體活動,睡眠和覺醒等行為顯示晝夜節律。人體生理功能,學習與記憶能力、情緒、工作效率等也有明顯的晝夜節律波動。晝夜節律與人類的活動關系密切。生理節律遭擾亂,會導致食欲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事故增多;施用藥物時間不同,療效也不相同;毒物作用時間不同,其毒性表現也不一樣;腫瘤細胞對X射線的敏感性也有晝夜差別。一般來說,人類的生命力以午夜最低。
人的晝夜節律
初初研究人的晝夜節律時,一些研究者把晝夜節律定義為25小時左右為周期的變動,并且認為晝夜節律的變化幾乎不被外部刺激的影響,比如日光時長,報時等。然而,這些研究的失誤,是因為沒有考慮到要避免人造光的干擾。參與研究的志愿者,在不想睡的時候可開燈,在想睡覺的時候,再把燈關掉。現代的人造燈光,延長晝夜節律。目前最可靠的研究,來自哈佛大學1999年,對于自然人的晝夜節律估計,大概為24小時11分鐘,跟一日的時長相差無幾。
常見的晝夜節律影響
人們常常談到坐飛機的時差,時差的產生使得人們經過長時間建立起來的規律性被打破,神經介質仍按原來時間周期分泌和調節代謝,使人產生不適。表現為興奮或疲乏、思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困難、易激怒、情緒不穩、興趣減少、反應遲鈍、思維緩慢、工作學習效率降低等現象。時差又稱為JET LAG,JET指的是噴射飛機。當旅行者乘坐噴射飛機,從一個時區飛行到另一個時區,而他的生物鐘卻仍按原來的晝夜節律在工作,這樣就與到達目的地的實際情況不符,從而會出現一種稱為噴射飛機綜合癥的癥狀。這種癥狀的表現是工作效率低,不易入睡,睡中容易驚醒,思路不清等。一般要在一至數天后才能適應新地區的晝夜變化。
造成噴射飛機綜合癥(JET LAG)的原因,不單單是因為跨時區高速飛行。飛機客艙的濕度大概是15%,一般人在濕度為50~60%左右時感到最為舒適,機艙空氣可以說是非常干燥。飛機客艙的空間狹小,缺少活動空間,而且飛機在爬升和降落的階段,飛機客艙的氣壓會自動調整(會有耳朵不舒服的感覺)。綜合以上這些原因,人要舒舒服服坐一次飛機,非常不容易。對于只能做經濟艙的朋友來說(比如我),只有更狹小的空間,更無味的飛機餐,如此一來在飛機上折騰半天,總得費上半條人命。
對于旅客來說,飛到目的地,好好睡一覺,基本就可以把噴射飛機綜合癥給治了。可是對于機組人員來說,天天飛來飛去,不好好休息,搞不好要出飛行事故了。所以,民航局對于民航運輸飛行人員飛行時間、值勤時間和休息時間作出和很詳細且嚴格的規定。
在此列出一些為例子:
第五章休息時間的規定
第十五條每日(或任何連續24小時內)飛行結束后,必須安排飛行人員兩倍于飛行時間的休息時間,并且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得少于8小時。對于跨4個時區以上的飛行,必須安排飛行人員三倍于飛行時間的休息時間。
第十六條在任何連續7天內,必須安排飛行人員至少一次連續24小時的休息。
要管理好自己的疲憊,睡一覺就好了。但是,要管理好一群人的疲憊,單單依靠叫人天天早睡早起,勞逸結合,是不夠的。要對疲憊有科學的認識,才能制定有針對性的預防和管理手段,甚至,通過對疲憊管理立法,來控制疲憊可能帶來風險。大概,這也是民航局必須對飛行人員作息時間作出具體規定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