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這篇主題,讓我想起14年剛學著寫文字時的短文《相約明湖》,摘錄如下:
喜歡大明湖的風景,天氣涼爽這些天,今日是第三次來了。一個人走路,甚至不要相機,才是和風景的單獨約會。我告訴自己,就帶著妮妮走走看看,不拍照,用心的和自然約個會。
妮妮拉著玩具小車走走停停。歷下亭處一池荷葉依依,大片大片的綠色;亭旁幾樹紫薇,花開鮮艷,花期到9月的她,襯著大片綠的景致更有聲有色了。
周國平說,女人和孩子的生命更接近自然之道,我于是越發喜歡到公園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春夏秋冬風花雪月,無論何時,我們都可以來找她,無需預約,她就在那里!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哲學的核心,認為天地、日月、男女,都是一陰一陽的,大地和女性同為陰。又說大地母親,女性和土地自然的關系也更親近了。
或許我們有過這樣的體驗,心情低落時去自然中走走,最好是有河流湖泊等水域的地方,此時會感到心情喜悅一些了。在《易經》里,兌為澤,澤為水,此悅字,便是有水,稱悅也。
大自然是最美的,山河大地不僅給了人類生存所需,也給了心靈以滋養。太陽能給予我們正面的能量,如同樹、海和山一樣。有人說,在身心成長方面,大自然是最有力量的治療師。它有著誰都無法比擬的超能力,當我們需要撫慰、勇氣和快樂的時候,到自然中,打開身體的每一處感官,投入地觀看、聆聽、感受...
和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玩耍吧,去感受春的草長鶯飛,夏的大汗淋漓,秋的天高氣爽,冬的靜謐安詳...
孩子是成長的群體,他們了解探索世界,自然萬物都是教材。一個自然正常的孩子,是如此地接近自然,如此地活在當下。
百玩不厭的當屬水和沙子了。孫瑞雪老師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有一文專門寫了沙和孩子們的成長:
兒童對符合自己心智并且變化大的玩具興趣大......任何一種人為的玩具都無法與大自然的賜予相媲美,沙和水適合所有心智狀態的孩子,玩法變化無窮,每個孩子依據自己的心智,進行自己的玩法。
沙既是固體的,又是流體的,它變化無常又易被掌握,它無窮盡的形態和用之不盡的玩法,從本質上滿足了兒童內心的需求和操作中的創造性。加上水,可以將沙固化,也可以液化,和沙一結合,就覺得奇妙無窮。
孩子在自然中玩耍主要在于觀察、感受和體驗。他們會對一些景象饒有興趣,全神貫注:墻角的蜘蛛網,沙堆下的小螃蟹,石頭下的西瓜蟲。我們發現,春天發出的嫩芽,夏天雨后的蝸牛,秋天薔薇的果實,亦或冬日里那場雪,都給寶貝們帶來單純的喜悅和收獲!
愛自然是人的天性,自然是一切美的源泉。帶著自己和孩子,走進它吧,我們會從與自然的互動中,收獲美好感動,喜悅和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