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關系,經常出沒于全國各個大城小鎮,山頭村間。就像一個人的“流放”。對一個城市最了解有三個地方,一是機場,二是酒店,三是高速公路。
一個月工作70個小時,喝完大酒之后,總有一兩天,半夜醒來,無論多累,死活再也睡不著。
回想前一天晚上,在酒桌飯局上說過的話,吹過的牛,打開手機看看通話記錄,微信聊天記錄,確認自己沒有在酒醉之后,打給不該打的人,說了不該說的話。
中國的酒文化,歷史淵源比較深厚,先有杜康造酒,后有嵇康酒后詩篇,李白酒入豪腸,蘇軾把酒問天,古龍酒后行俠,仗義天涯。酒總是很容易讓人跟詩情、才華與豪放聯系在一起。
現在的酒文化漸漸變了味道,慢慢的失去了與文化聯想,可能也是跟整體人民沒什么文化有關系。喝酒慢慢的變成了一種社交工具。
平時相處,穿著人模狗樣套裝衣服的一群人,說著違心無聊的話,從嘴里蹦出一些充滿官方味道的談判厥詞,人與人之的距離就拉開了。
我們總是習慣于戴著不同的面具,面對不同的人,說著不同的話。酒是卸妝油,三杯下肚,如春風細雨,讓美麗丑陋盡顯,露出各自本來的面孔。
忽然意識到,時間把自己送到一個比較尷尬的年紀。過了青春期的青澀,可還遠未迎來中年的成熟,少了些無畏,可還沒有應得的睿智。
艱難的融入這個自己并不熟悉的社會,尋找著自己的定位,很多時候,不得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說一些自己不想說的話,在各自不擅長的領域里,輾轉騰挪,艱難成長。
周邊生活的環境,讓人承受了很多不能選擇的壓力。一線城市高昂的物價,飛上天的房價,親戚們充滿“善意”的關心,朋友們有意無意間釋放的“傷害”,都會讓我們這一代人充滿困惑。
不再焦慮一定要看多少書,訂閱的公眾號也從干貨類為主,漸漸多了一些覺得有趣有意思東西。枯燥的邏輯和過于“干貨”的東西,讓人消化不良。
生活的真相雖喜憂參半,但還是希望能夠看到更多喜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總能選擇多看一二。
開始對人文歷史的東西感興趣。每到一個地方,總是搜尋腦海中僅存匱乏的歷史知識,努力的想要穿越時間和空間,感受古人的情緒和情懷,體會世界一花一物,一寺一屋的精美。
開始對睡眠沒有那么多渴望,無論前一天多晚睡覺,總能在第二天的八點前醒來。總結自己是個貪心的人,太貪戀紅塵,內心深處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欲望,不肯睡去。
對這個社會,認識越來越深,對身邊的人,也越來越理解,越來越包容。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在動不動就跳起來,橫眉怒指。
依然對這個世界抱有看法,但不是任何時候都說,開始以更冷靜更實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看法,一點點改變,朝著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努力。
開始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慢慢開始知道自己是誰。這跟做什么工作,什么身份,穿什么,用什么,可能沒有任何關系。去掉外在的標簽和面具,里面的才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