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帛書版
學習道德經也是不斷完善修正自己思維模式的過程,慢慢發現錯誤并加以改正,人才會有進步的趨勢。
學到第三章,發現對第一章的理解還是有失偏頗,也許等過幾年又會全盤推翻這些解讀,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但是現在還是要按照現在的理解程度老實記載,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按照帛書版:道,可道也,非恒道。你會發現,這幾個道其實是不可割裂來看待的。第一個道做名詞用,第二個道做動詞,第三個道應該還是回復到名詞而已。全句如此讀來似乎更為符合老子的思維,更為合一。其意為,道,是可以用來體悟證悟行道的,但是道肯定不是固定不變的。“名,可名也,非恒名。”這句意思順下來理解就是,道作用后的外相可以用名字來命名,但是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名字。因為命名也可以千變萬化。以這樣的邏輯來統領后面的內容,似乎更貼近老子的思維邏輯。開篇對道的描述正如對易經的描述,那就是“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的說法。
這第三章的意思按照前兩章的邏輯推演,就可以推導成這種解釋。那就是一旦社會上賢了,貴貨了,大家就開始爭奪了,社會就會失去平衡,因為一動就會分出兩個狀態,只要一極開始變強,必然催生另一個反面的狀態,這就是亂相紛飛的源頭產生了。這樣也就更能說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大家只要想想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就會發現老子真是太高明了,他掌握了道的運行規律,早就預見了一切事相百態。我們都被“尚賢貴貨”的概念搞得身心俱疲,無法自拔。不貴難得之貨,我們就不會被這個價值觀所主導,不由自主地去追求,也就不會有爭盜之人之事,只要去追求一極,必然就有反作用產生,那么我們該如何去做人做事呢。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老子提出了解決方案。首先來看這個“可欲”,欲就是我們的需要,那我們真正需要什么呢?維持我們人生命的是潔凈的水、空氣、陽光以及自然產生的食物等,其實是很少的東西。但是現代社會發展了太多“可欲”之物,導致我們一直不滿足,一直在產生需求,如同餓鬼一樣不停地“可欲”。一味不顧一切去“可欲”,那不是找死嗎?汽車拉動經濟,就所有人都買車,搞到其實只有幾步路的人也去買車撐門面,北京的霧霾、水污染等一切惡果有目共睹。所以要遏制這種“可欲”的趨勢,如果能通過相應的措施去遏制這種“可欲”,維持一個平衡,才可以使人心不亂了。
那我們去觀察一下,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都是在鼓勵人民“可欲”,怎么會使人心不亂呢。追求生命中其實并不需要的東西,都是違反自然之道的,所以現在中國人普遍浮躁焦慮,有強烈的不安定感,“可欲”就是產生這些煩惱的癥結所在。那么后面對治“可欲”的藥方來了,那就是開放你的心靈,填飽你的肚子,弱化你對不必要東西的追求,鍛煉你的筋骨,強化體質,這不就是很好的治世之道嗎?由此可以展開我們所有的想象,從發展社會多方面事務角度去思考,凡是符合這個基本原則,老百姓的心會亂嗎?大家居者有其屋,有基本滿意的生存條件,潔凈的水和空氣食物,(這條看來目前就是個大問題),百姓身心健康安樂(也是問題多多啊),對不必要的東西追求的欲望少,但是心靈卻是自由開放的,這樣的社會就是平衡符合自然之道的,多么美好的畫面。這才是真正的安居樂業的社會啊。
反觀我們現在的狀態,“可欲”之狀俯拾皆是,與“可欲”相對的立志,這個志也可以理解成執著,偏執,大家為追求那些生命中并不必要的東西,立下各種志向去追求,其結果必然是亂心亂為,能有好結果嗎?
這章為我們的做事做人根本之道提出了一個原則,本來我們可以生存在潔凈的水空氣食物中,享受和煦的陽光,快樂度日,但是卻自己創造了那么多“可欲”的志向,亂了自己的內心,亂了社會,最后自己依然惶惶不可終日,煩躁憂愁,這不是自找死路嗎?老子又給我們抽了一記狠狠的耳光!
老子說,常能使人民不去追求那種“可欲”的欲,有沒有感覺這種百姓的狀態是老子所說的那種不爭的境界,處在一種心平氣和的狀態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上賢,不貴貨,不可欲,不攀比,這是一種多么成熟的人的心態啊,哪里是愚民呢,明明是培養世界上最高貴的人民啊。
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對“可欲”控制得好,不被欲望毀滅人生,每個人都是心靈開放,身強體壯,心安理得的生活,身修家齊國治,天下怎么可能不太平呢?這章和《大學》、《中庸》遙相呼應啊,圣人都是一種思維狀態。
老子真是講原則的高手,道德經一直在告訴我們道的原理以及行道的原則,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原則運用到日常學習生活中去,這些原則無一不可以運用,我們需要親身經歷體道悟道行道的歷程,才可以慢慢成為得道高人,大道至簡,就看你是否愿意去合道而思而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