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做深做強“農文旅”融合新篇章,推動農業全面升級,帶動農村全面發展,促進農民全面進步,為鄉村振興提供新思路。
? ? ? 鄉村振興的支撐是產業。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就要有特色,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建甌是“筍都竹鄉”,竹林面積147.3萬畝,其中毛竹林面積145.8萬畝,立竹數2.4億株,年產竹材4830萬根、鮮筍33萬噸,均居全國縣(市)之首。一是圍繞建甌市“五個一”發展戰略,依托豐富的竹、木資源優勢,扶強培優企業建設,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促進產品項目轉型升級,打造一批具有筍竹產業特色的“建”字號品牌企業。二是推進政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農業新科技成果的產出及轉化效率,做強竹科技。挖掘農業新的附加功能,拓展農業增效增收空間,依托“千年建州·建字號”品牌建設促進產銷對接,持續加大筍竹產業項目與高新技術的融合發展,推動產業鏈向高增值環節、高技術領域延伸。三是堅持發展產業生態導向,緊扣“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升竹山管理水平,牢牢守住耕地紅線,抓好山壟田全面提升項目、高標準農田項目、糧食產能項目,推進耕地占補平衡項目,推動舊村復墾,實施園改耕項目,擴大特色農業規模,著力提升農產品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
? ? 鄉村振興的靈魂是文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旅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要通過提升鄉村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一是堅持自然生態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景源保護和景點開發相結合的旅游發展思路,借力竹文化,全力實施文化品牌振興戰略,加快形成特色文化品牌效應,打造“竹海古鎮”“竹居城市”,主動融入“大武夷旅游經濟圈”。二是以鄉村文化為特色亮點,盤活旅游資源,推廣特色產品,以紅色文化為主流宣傳,持續發揚新時代革命斗爭精神,將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文明,填補紅色旅游空白區,探索紅色旅游新陣地,打造房道鎮萬頃竹林風景線、川石鄉“雷竹園”等竹文旅項目。三是推動自然生態與傳統文化融合發展,發掘“生態休閑+文化研學+康養度假”復合功能,持續開發竹林觀光旅游系列,真正把文化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
? ? ?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打造“農文旅”融合高地,促進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這個要素。加大對涉農干部的培養,要重點加強村黨組織書記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育好用好鄉土人才;要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打造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有領導農業強國建設能力的“三農”干部隊伍;要多措并舉培育人才,依托黨校、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等平臺,組織干部學習培訓、外出參觀學習等,推動學習教育往深里走、往實里走。依托科技特派員制度,利用田間學校培訓制度,培育素質優良、技術過硬的新型職業農民,打造有黨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先鋒人才隊伍。
? ? ?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通過“農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產業是載體,文化是根基,人才是關鍵。要把“農文旅”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實際結合起來,把人民群眾的需要與地方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尋求最佳結合點,促進農村群眾增收致富,更好富民惠民樂民,為實現共同富裕注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