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攝圖網,基于CC0免費協議
1.概念:“父母很可能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教養的迷思》原文:
教養假設基于一種特殊的家庭生活,即典型的北美或歐洲中產階層家庭。一般來說,社會化研究者不去調查不會說當地語言的家庭,也不去調查寄宿學校的孩子或被保姆和家庭教師帶大的孩子。盡管人類學家和跨文化心理學家研究了其他社會中的兒童教養方式,但社會化研究者卻很少檢驗他們的理論是否適用于那些社會中的兒童。
2.思考
《教養的迷思》是美國心理學家茱蒂?哈里斯的作品,她認為兒童的人格塑造主要受到他們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她認為兒童在家里學到的東西與外面的世界無關,當孩子們邁出家門,便馬上將這些東西拋在腦后,就像他們一出門就會脫掉被媽媽逼著穿上的毛衣一樣。
傳統的觀點認為,決定一個人人格的最主要因素,一個是基因,一個是家庭教養。而茱蒂卻把這兩個因素遠遠地放在了“小伙伴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之后。
茱蒂的研究方法是,先在個別案例中無意中發現了與傳統觀點不符的地方,以此為突破口,順藤摸瓜,進行深入的專項研究,由此得出使人信服的觀點。
3.應用
從茱蒂的研究方法中,我們可以學到“懷疑精神”,對于傳統的觀念,不可盲目地接受,而是要抱著謹慎的態度,理性地看待,批判地接受,一旦發現異常的苗頭,抓住不放,并以此為支點,撬動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門。
從茱蒂的研究結論中,我們可以學到“育兒新經”,在注重以身作則和親子教育的基礎上,力所能及地,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校教育環境,為孩子主動創造和幫助維護多元、良好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