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科學數據統計,90%以上的人,
因和父母溝通不順導致四年大學白讀。
隨著孩子越來越長大,部分父母漸漸就會發現親子間關系似乎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總體的感受是孩子越來越獨立、自我、難以接近了。他們會更注重個人空間,不愿意和父母溝通交流。有的孩子看似聽話,但是卻只是聽聽而已,只聽不從;有的孩子則直接會用自己的理論和父母產生爭執不愉快。
某天午飯過后,我們幾位同事閑聊時說起大學專業學的什么。
這個說本身喜歡文學,但是父母一定要讀建筑,畢業后千辛萬苦還是做了編輯的工作(就是本人啦);
那個說本身喜歡家庭教育,但是父母覺得理科好就業,硬逼著選了計算機;
還有喜歡鉆研易經文化的師兄,大學學的是物流管理(因為那時物流剛剛興起,家里很看好前景);
......
然后才發現,雖然我們大部分人都按照父母的要求去選專業,畢業之后還是遵從內心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可是,大學四年的時間就這樣白白浪費了,人生才有多少個四年?
其實不用等到大學選專業,就拿小孩子學興趣班來說,多是家長決定孩子學什么,很少有人依據孩子的潛能去選擇合適的特長。
孩子喜歡踢球,偏偏讓他去學書法;
孩子邏輯超群,偏偏讓他研究古書籍;
孩子跳舞有細胞,偏偏讓她學鋼琴;
也許爸爸媽媽會覺得只是一個特長,選錯了也沒有關系,可是你不知道也許未來的一個國足,一個圍棋大家,一個舞蹈家就這樣被扼殺。
如果讓關公學三年的繡花,他還能耍起大刀嗎?
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就是無效溝通——即沒有知曉孩子的內在想法,只是主觀的將父母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
為何出現無效溝通?因為你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有自己內在需求。
你給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父母可能會站在愛的立場,為孩子代勞一些他們本應該做的事情。
比如適當的家務,因為不放心能否做好;父母還會站在安全的角度,讓孩子失去沒有束縛的玩耍,比如下雨天出去玩可能會感冒;父母還可能會為了長遠未來考慮,讓孩子失去沒有功利心的興趣,比如學鋼琴好啊,可以考級,可以鍛煉手腦,卻忽視了孩子是否真的喜歡或者是否能夠引導孩子喜歡……
父母還擅長于嘮叨,尤其是媽媽。
對孩子身上發生的事無大小,說的太多,說的無效,或者言出不行。偏偏很多時候,父母嘮叨又不自知。鑒定是否的嘮叨的標準很簡單,如果孩子在你說的興起時,忽然捂上耳朵或者大聲抗拒:“您別說了!~”“您太嘮叨了!~”“煩死了!~”那么趕緊停止自己的語言,在認為孩子不禮貌之前,先想一想是否的確說的太多。
很多家長不明白,我給孩子吃穿住都是最好的,為什么孩子還不滿意呢?
古人孔子,早就嚴明要因材施教。
這不單單指的教育,還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你的孩子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所以,也不能用大眾的要求去對待。
怎樣才能知曉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呢?
與孩子有效溝通的一種方法:
分清孩子的類型,遵循孩子內心想法,用愛和擁抱去交流。
現在分類有很多,包括DNA測評、指紋測評等,但是有這樣一種分類測評歸納總結了不同孩子的優缺點,幾乎涵蓋一個孩子所有方面。
那就是根據易經五元潛能將所有孩子分為博學、自律、現實、同比、玩樂五種類型。
只有知道自己的孩子屬于什么類型,才能明白他內心真正的想法,喜歡或是討厭。
如果明白了孩子的喜好,那么在交流的過程中事半功倍,溝通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