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圈有一句不成規矩的規矩,那就是“投資不過山海關”。
在投資圈,絕大多數投資機構在選擇投資項目時,當聽到公司名字中帶東北某地區時候,都會自行過濾掉。
01
作為一個出生在關外的長白山腳下,又在廣東、北京、山東各地混跡20余年的東北人來講。初聽到這種言論,除了第一感覺扎心之外,隨后又有“情理之中”甚至“此話有理”的感覺。
改革開放40年了,縱觀全國,單從環境發展和經濟水平來講,東北是變化最小的地區。
老工業城市如垂暮的老人毫無生氣,大部分地區的財政完全依靠國家輸血來維持。曾經肥沃的黑土地正在變得越發貧瘠,經濟界普遍認為現在的東北正面臨著“體制機制死板——人才人口大量流失——財政吃緊——資源枯竭——社會保障無力——經濟下行”的生態怪圈。嗚呼,哀哉!
02
一個以地域自然劃分的群體,被資本市場如此直白的拒絕與拋棄,在發展經濟為先的時代背景下混到如此境地,也確實悲哀。
究其原因,與歷史、氣候、地方政治、資源等等都有關系,但一切的根源在于人。如果,同樣用投資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邏輯應該是這樣的“投項目首先投的是人”。如此看來”投資圈”已經對東北人表現出足夠的尊重,人家已經表達的很含蓄了。
03
我們知道,東北人最大的特點是“實在”。
生活在東北的”東北人”對這句話并不以為然,但凡在外地生活或工作過兩年以上的對這句話都深有體會。
在東北說一個人“實在”,通常會說“你虎啊”。其實“實在”或者“虎”的另外一個說法就是“心眼少”或者是“不夠智慧”。不是嗎?
按普遍的性格特點向下排序的話第二個應該是“膽兒大”,東北人被稱為“移民和土匪的后代”,勇敢,富于冒險精神這樣的詞匯用在東北人身上是不用加引號的;然而這樣的特質稍微極端一點就變成了“鋌而走險”--------此處省去若干字。
第三個應該就是”好面子”,也可以理解成“能裝”或者“嘚瑟”,這幾乎又可以與“淺薄”或者“虛榮”“浮夸”劃上等號了;
第四“懶”。肥沃的黑土地是大自然的恩賜,世界上僅有的三大塊黑土區:烏克蘭大平原,密西西比河流域,還有就是我國松遼流域的東北黑土地了。
記得小的時候上山,大人們用鐵鍬挖下去一米多深的時候還是厚厚的黑土,“插柳成蔭”,“隨便抓一把攥出油來”的說法絲毫沒有夸張。
肥沃的黑土地,漫山遍野,一年到頭都有的山珍野味,加上大半年的冰雪季節,讓東北人擁有著“采摘”社會而非百分百“農耕”社會的自由和悠閑,不用那么刻板地付出那么多的辛勞就能填飽肚子,過好日子,繼而形成了也是絕大多數東北人崇尚自由與習慣懶散的原因。
崇尚自由的人不喜歡被束縛,不愿意“將就”,所以離婚率在東北應該是全國最高的。想象一下,兩個自由而懶散的人在一起過日子,結局,你懂得!
04
其實,拋棄東北這片土地的不僅僅是資本,還有在這塊土地土生土長的東北人。
而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東北人,絕大多數人做著最底層的工作,刷車的、擺地攤的、做著各種各樣小生意的------從這一種族的發展角度來講這未必不是一個好事,在他們品嘗過“嘚瑟”帶來的嘲笑之后,在他們經歷過“實在”受到的傷害之后,他們知道了只有勤勞和變得精明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之道。
05
如果說200年前清兵入關是東北人的第一次崛起,我更愿意看到東北人的再一次崛起的時間是在二三十年之后,可以預見的是下一代的東北人在勇敢真誠富于冒險精神的強大基因之下又增加了勤勞、堅韌和內斂的品質。他們會書寫一段怎樣的東北人的傳奇呢? 值得期待。。。。。。
我是東北人,以上僅為個人觀點。愿與東北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