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萬個小時理論
最近讀到格拉德威爾的《異類》一書,作者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理論——練習一萬個小時后會成為天才。
練習一萬個小時,你就能成為這一領域的天才?果真如此?
眾所周知,想成為某一領域的天才必須要不斷的去練習。簡書中活躍著眾多的寫作高手,每天都會產出高質量的文章,如果你去詢問他們寫作有什么技巧之類的,我想大多數寫作者都會告訴你,多讀和多寫,別無他法。不錯,這種方法使他們由最初青澀的寫手一步步長成了經常霸占頭條的大神,多讀和多寫是關鍵。
補充:
寫一萬個小時按每天三小時的練習量來看,起碼要有十年的功夫,古人說十年磨一劍看來不算妄論。如果你覺得一萬小時遙不可及,我還需要一些時間去陪家人、會朋友、shopping、刷朋友圈、打打游戲之類呢,堅持5000小時也不錯,又或者500小時呢?如果你連一周一個月半年都堅持不下去,勸你還是放下寫作,尋些其他的事情做吧。
2 ?跳出自己寫作的熟悉領域,只做“走心”練習
對于一個唱歌跑調的人,每天拼命的練習唱歌,一萬個小時后也很難成為優秀的歌手。我認識一個教音樂的老教授,他半生的時間都放在了鋼琴教育上,他說過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他說我接觸過很多天賦異稟的孩子,孩提時就顯示出過人的鋼琴天賦,但他們之間能成為像郎朗那樣大師級別的人幾乎沒有,因為他們往往在已經熟悉的曲子上浪費太多的時間。每天練習那些已經很熟悉的曲子是另一種浪費時間的方式。我無意間說起一萬個小時的理論,教授聽完樂了,他說“練琴不是水滴石穿或鐵杵成針的成語,成為高手的關鍵,不是練習的時間,而是方法。鋼琴大師郎朗一定不是關在屋里每天練習,湊足一萬小時而成為大師的。”
練習,講究的不是誰練習的更多,而是練習的時候誰更“走心”。對于寫作來講道理一樣,隨心所欲、或者只寫自己擅長領域的寫作,與那些刻意練習嘗試不同文體、風格、對象的寫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注重效率、高產、閱讀量,往往寫起來也輕車熟路,因為他知道讀者想要什么,文章也能受歡迎。而后者更關注文章質量和寫作水平的提高。
對于自己所不擅長寫作的領域,必然會多方面查證、引源和查找素材,這無形當中就會獲得你熟悉區域之外的知識,拓展了知識面。真正的寫作練習不是每天寫多少字,寫多少相同題材,而是多方嘗試,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持續寫作,寫自己寫不好的。常寫職場的可以去寫寫歷史;擅長雞湯勵志故事的可以去寫寫人物傳記;常寫方法論干貨的不妨試試青春情感類的文章,說不定會有新收獲。
3 寫作的三個“圓形區域”,多在“學習區”練習
心理學家將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三個圓形的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可以理解為這一層是我們已經掌握了的寫作方法和套路。最外一層是“恐慌區”,可以理解成這一層是我們短時間無法達成的寫作水平。中間一層是“學習區”,這是我們通過練習提高,能夠達到的水平。
同樣的道理,讀一本書,如果你讀起來晦澀難懂、昏昏欲睡,那趕快放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已經超出了你現在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無法讀懂更談不上從中獲益。那么,這本書就在你的“恐慌區”。假設這本書你讀起來毫不費力,書中的觀點對你來說并無多大新意,那么你可以把這本書做為快速瀏覽的書來看,因為它在你的“舒適區”。效率最高的讀書人會選擇那些在“學習區”內的書,讀完能獲益良多。我不建議剛剛接觸文學的人就開始捧著一些國外名著讀,認知水平不到,讀不出什么名堂來。我倒建議想學寫作的人堅持“啃”一本書來獲得寫作方法,初學者要快速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就是要明白你擅長寫什么,寫起來不費勁。有些功力的寫作者嘗試不同風格,融會貫通,集百家所長。
寫作時,要根據自己能力水平,多在“學習區”練習。
補充:
通讀一遍不如背一遍,背一遍不如寫一遍。倘若我看到一篇令我受益匪淺的文章,里面的觀點大都覺得新奇有趣,我就會有“翻寫”的沖動,有點類似于翻唱,調子可以跟人家相似,但你必須唱出你自己的風格別人才會愛聽。將文章中作者的觀點總結一二,用你自己的經驗、見識、態度和角度來寫就可以了。如果你打算簡書首頁通過率高,告訴你個最簡單也最有效的辦法——翻寫。找那些高點擊量的爆文,但必須是相同題材的,比如《歡樂頌》中寫雞湯勵志情感的,讀幾遍后打散萃取提煉,用自己的話將觀點詮釋一下,推敲出自己的觀點,逐一列出后開始豐富填充、引源查證即可。或許文章內容相似,但一定契合簡書人群口味。雖然整容后錐子臉的美女可能長得很像,但這不妨礙你看到她們時腎上腺素照樣升高。最后一步是關鍵,取個吸引人的標題是王道。
在翻寫的過程中,有時你會突然發現另一種思路,會有種發現新大陸的感覺,然后你把突然閃現的想法隨手記在一邊,接著寫。一篇文章下來可能你腦袋里會出現三四個這樣的觀點,接下來你就要豐富你自己的觀點了。你的思維越發散,靈感越多,查證的過程中你的知識體系就會越龐大,寫作時旁征博引才會順手拈來。錢鐘書的文筆犀利詼諧,實際上這是在大量閱讀寫作中練就的,楊絳說他記憶力驚人,是因為他發散的思維能觸到別人觸不到的地方,能記別人記不住的,才有了他筆下活靈活現的人物。
4 ? ?獲得及時反饋
提高寫作能力的另一個方法是獲得及時反饋。我加入了幾個網文創作者的微信群,里面有眾多高水平的寫手。我發現一個現象,無論這些人頭銜有多耀眼,他們一部作品寫完了都會很謙虛的發在群里,讓大家評論給意見,而后收集反饋對作品進行修改。
如何看到自己臉上的痣?答案就是照鏡子。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可能會有很大差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有時需要一個旁觀者指出我們注意不到的錯誤。很多人在簡書上投稿,一篇自己字斟句酌的文章以為肯定能通過首頁,但事實卻被“秒拒”,原因就在于他們自己看不到文章中存在的問題。
補充:
有些人問我,我身邊沒有愛寫作的人,我給誰看?誰給我反饋?
我給他的回答是,恰恰相反,愛寫作的人通常不會讀或者不會仔細讀你的文章,你去看看那些給人認真留言的,有幾個是經常寫作的人。所以,不需要找愛寫的人,給識字的人看就行,然后問問他們的看法。還有,倘若他們給出來的評價是"不錯"、"還好啊"、"挺棒的",你要考慮修改一下你的文章了,因為你的文章并不出彩,沒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寫在最后
寫作是件很費腦子的事,寫一篇能引起看官共鳴拍案叫絕的文章更是難上加難。資質平庸的寫手到處都是,“招式犀利、內力渾厚”的高手卻不常見,想要脫穎而出,靠“一萬個小時”的累積可以,但話說回來,人生又有幾個“一萬個小時”值得我們耗費呢?
針對有些愛好寫作的同學提的一些問題,在原來文章的基礎上做了幾點補充,還是希望大家多留言來討論,激發靈感,補充文章,共同進步。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