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一)一一讀《于丹一一重溫最美古詩詞》
停下埋頭啃書的節奏,稍稍回顧一下。最近我是把三本書同時看,分別為《中國哲學簡史》、《如何閱讀一本書》、《于丹一一重溫最美古詩詞》,其中前兩本書在閱讀到一半的時候,被擱置起來。最后那本,表示愛不釋手,賞心悅目般地翻閱中。
烈日炎炎、蟬鳴悠悠的酷夏,人的頭腦易?濁,人心易浮躁,不如信手拈來一首好詩,一闕清詞,細細品味,任其緩緩流淌入心間,令浮躁慢慢沉淀。
或許,每個中國人都有一個如詩般的夢。尤其是當下"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被各媒體無限次地引用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炸開來,幾乎成了無數國人的企求,遠足、徒步、旅游還有詩??
呵!看來,我也是在隨波逐流啊!不過,詩歌作為一種文學載體,承載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我想,作為一個中國人理應學習并深入了解才妥。當然,并不一定為了能作詩,就算是,體會下古人的閑情逸致,陶冶一下情操,擴大一點人生格局也不錯嘛,我承認,于讀書,我就是一個功利心很重的讀者。
到今天晨讀,我僅讀完《重溫最美古詩詞》的代序與第一章春風飛揚兩部分,便已被深深吸引。納悶的是,在上學時代,為了應試背古詩,僅僅是死記硬背,對于詩詞所表達的意境,抒發的感情,并沒有產生太多共鳴,所以印在腦海中的詩詞也屈指可數。而對于作者的創作背景、環境更是不屑于了解。而今,讀古詩,念個只言片語,便叫人眼眶濕潤,抑或欣喜萬分。
譬如,李煜在《浪淘沙令》里寫道:"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中不知身是客??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投降宋的曾經的一國之君李后主,在那樣一個不眠之夜,聽著簾外雨聲潺潺,一個春天又凋謝了,不僅想起眼下的境遇,想念起故國的無限江山,不僅悲從中來。那種巨大的悲傷襲來,叫人無處躲藏。
再如,杜甫在《哀江頭》里的泣訴:"少陵野老吞生哭,春日潛行曲江曲。"看看這三個字"吞聲哭",不敢悲號,不敢縱聲,他連哭都是忍著,哽咽著,一聲一聲吞著自己的聲音。安史之亂,禍國殃民,他走在春天里的曲江池邊,依我之境觀物,感嘆曲江池原來有這么多的曲折啊??超越一己之悲的叫大悲,家國之悲可謂是最深的春恨,也最令人動容。
然而,惜字如金的古人,在描寫起景物來也格外俏皮、靈動、活潑、流利。不信,你看:"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 ? "日出江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 ? ? ? "江碧鳥愈白,山青花愈燃。"? "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 "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還有很多很多。讀著讀著,讓人感到猶如一幅幅美麗的春天的畫卷在眼前紛紛鋪展開來,令人欣喜,令人忍不住想走進詩里的春天。
古詩詞中,古人運用凝煉的文字,抑揚頓挫的韻律,傾訴著自己濃烈的情感,或悲或喜。好詩就在于作者把內心的詩意借意象來營造出一個很具感染力的意境,像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致力于營造的氛圍恰也能夠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關于詠春、傷春的古詩詞無數。因為,花開花謝,春去春歸,蘊涵著宇宙無窮,人生有限這個永恒的矛盾,蘊涵著個體生命價值的思考探索,不可否認,我們今天依然會思考。而今人比古人,詩意猶在,只是缺少一份精細的心情,而古詩則能一點一點打開我們的心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