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有一個點擊過百萬的視頻,講的是“父母說過的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三句話”,其中一句就是“為什么同學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啊?” 被同學欺負,明明心里已經很難過了,覺得父母是自己唯一的堅強后盾,本想得到安慰,卻被迫接受一次“靈魂拷問”。
不問對錯就對孩子說出這樣的話,會讓孩子很容易產生自我懷疑。以后在學校再受到委屈,也就不會再跟父母說了。一個不喜歡跟父母溝通的孩子,出現叛逆或者心理問題的概率要比那些能夠把爸媽當成朋友相處的更高。
成長注定是一場孤獨的旅行,哪怕身邊總有人陪伴,卻極少有人走近你的內心。與眾不同會被看成是叛逆,不合群被看成是另類,明明雙商正常,卻要因為成績沒有達到一些人的心理預期被看成是需要進行心理治療。
愛莎就是這樣的,不過很幸運的是,她有一個“超級英雄”外婆,不管什么情況下都能站在她這一邊,無條件地支持她,安慰鼓勵她。
愛莎是弗雷德里克·巴克曼小說《外婆的道歉信》中的人物,這本火遍歐美,10個月內全球銷量突破150萬冊的小說主要講述的是只有7歲的愛莎和她77歲的外婆之間瘋狂無厘頭又特別溫暖有愛的故事:
愛莎早慧,比同齡人要成熟,在學校她沒有朋友,外婆是她唯一的朋友。
外婆曾經是個有著非常高的職業操守的醫生,不但救人命,還能醫人心。但在退休后,畫風突變。變得古怪且頑劣,卻又善良且寵溺。外婆喜歡給愛莎講一個關于不眠大陸的童話,那里有很多神奇的生物,愛莎被封為騎士。
沒多久,外婆患癌病逝,并留給愛莎一個任務:將她寫的道歉信一一送給她的鄰居們。在這個過程中,愛莎發現外婆講的童話中的人物在她的鄰居中都能找到原型。也進而發現了鄰居們與外婆牽扯不斷的溫馨情意。
每一封信都是打開對方心扉的一扇大門,了解的越多,愛莎也對于愛、原諒和守護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慢慢的,愛莎也開始與周圍的世界融合,接納被人,勇敢地開啟新的生活。
外婆雖然已經永遠地離開,但她教育愛莎的方法卻值得很多為人父母者借鑒和學習。
01
真正的了解孩子,從與她做朋友開始
因為愛莎“另類”,同學都欺負她,經常莫名其妙地就遭受她們的毆打。愛莎父母離異,雙方都各自組建了新的家庭。外婆是她唯一的朋友,她會給愛莎講故事,會用行動來逗她開心。
有一次愛莎被三個高年級的女同學扯壞了圍巾,為了讓愛莎忘記這件白天在學校里發生的不愉快的事,她帶上愛莎爬圍墻去看動物園看猴子。沒成想,被警察抓了個正著。
待在警察局里的時候,外婆用她倆才知道的秘密語言告訴愛莎:總有一天,我們要把你學校的那些廢物帶去密阿瑪斯,把她們扔去喂獅子。有如此霸氣的外婆撐腰,心靈就在瞬間得到了安慰。
當然了,既然是朋友,那肯定就會有共同的秘密。比如說圍巾明明是被他人扯爛的,為了不讓媽媽擔心,她倆統一口徑是為了阻止外婆爬圍墻時扯壞的。最重要的是,外婆會給她講媽媽都不知道的關于不眠大陸的童話。
因為被外婆堅定的選擇和偏愛,有這段堅固的“友誼”滋潤,愛莎跟外婆在一起時如此歡樂自由。尤其視愛莎所有的“敵人”均為敵人,無條件站在她這邊,這種人你無法不去愛,也無法拒絕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強大讓自己變成可愛之人。
02
不合群沒有錯,錯的是那個要你努力合群的人
在學校,校長對愛莎的評價是:要“正常些”才能“融入其他的小朋友”。似乎早慧、老成是一種很蠢或者很煩人的現象。一般被別人這么評價,做父母的會付之尷尬一笑,似乎是自己做錯了事。
但是外婆告訴她:因為最優秀的人總是與眾不同的,看看那些超級英雄。畢竟,如果超能力人人都有,就沒有什么好稀奇了。請注意,外婆用的是有超能力的超級英雄,而不是有名的科學家思想家來舉例,至少這句話更符合愛莎的認知,有能認同感,也更愿意相信與眾不同并不可恥,堅信與眾不同的人都是有著超能力的人。
自信會賦予人們一種無形的魅力,至少愛莎的媽媽被這種魅力感染并征服了。當愛莎再一次被叫到校長辦公室的時候,校長那時候在“教育”另外一個男孩子,他告訴男孩子的媽媽要讓他兒子“必須努力合群”的時候,愛莎的媽媽搶先男孩媽媽一步把地球儀扔在了校長的臉上。
當一個學校以是否合群來評判一個學生而忽視了背后個體的差異的時候,忽視了那些孩子因為想要努力合群承受的壓力和孤獨,這種教育本身就是違背孩子自然健康發展的規律,不要也罷,畢竟合心比合群更重要。
03
要情商更要怒商,不要被人當成軟柿子捏
當家長被老師請來辦公室,解決孩子問題的時候,一般是以家長道歉為開場白。
愛莎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因為在課堂上,愛莎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圣誕假期作業,扮演成英雄的樣子,愛莎選擇了“蜘蛛俠”,她后面的男孩很生氣并她說只有男孩子才能扮演蜘蛛俠。爭執不下兩人動起了手,結果就是兩個人都被帶到校長辦公室。
不出所料,愛莎媽媽來到校長辦公室,甚至沒有問清楚愛莎到底做了什么才被挨訓,直接就想著先給校長道歉。愛莎討厭這樣,也更加想要對著干,當校長說這已經不是愛莎第一次跟同學起沖突的時候,愛莎補了一句:也不是最后一次。
如此一來,事情并不會得到真正的解決。而上一次同樣的情境,硬核外婆是怎么解決的呢?那次愛莎跟對打的男孩及其父母坐在這里,外婆不請自來看看到底什么情況。當校長不經心地說“這次不過就是男孩的惡作劇而已”的時候。
外婆:那請解釋一下什么叫女孩子氣的惡作劇。
校長:只有懦夫才會打女孩。
外婆咆哮:不是因為大女孩才是該死的懦夫!是因為打了人,任何人!
校長:希望雙方握手道歉。
外婆:憑什么要愛莎道歉?
校長:因為愛莎也有錯,因為她“惹了”那個男孩,因為那個男孩有“自控力”的問題,大家要體諒他。
這一刻,外婆不干了,抄起地球儀向校長砸去,被媽媽拉住,最后地球儀砸碎了校長的電腦屏幕:“我!被!惹!到!了!我!也!不!能!控!制!我!自!己!”
大快人心!對于那些身為教育者,卻用有色眼鏡來看待自己學生,講道理已經行不通,也沒有必要,使用“武力”或許是讓他們更快摘下眼鏡的方法。
04
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要先學會變成那種人
外婆,她的新工作就是當一位外婆,她之后再也沒有離開過。外婆做到了。
只做令自己開心的事,所以她她會在別人家的花園里堆雪人,并給它穿上衣服,制造有人從屋頂摔下的假象。邊開車邊吃烤肉還得外孫女給她掛擋以及跟警察調情也絲毫不覺得違和。
她也會做自己不那么喜歡但愛莎喜歡的事,比如環保,外婆討厭環保,但她是愛莎熱愛環保堅定的同盟。
她一直無條件深愛著愛莎,在她悲傷時安慰她,做開心的事。在她被欺負的時候為她出頭,教她自衛反抗的方法招式。她一直守護著愛莎,因為她也想在她離開之后,愛莎能以同樣投入同樣的愛,去守護身邊值得守護的人。
外婆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智者。原本在弊端明顯的教育制度下,在不合群的同學關系之間,在父母離異各自組建家庭的情況下,愛莎屬于出現叛逆的“高?!蹦繕?。
因為有專家指出,孩子人生中會有三個叛逆期:
2-3歲時:第一個叛逆期,稱為“寶寶叛逆期”。孩子自我意識的萌生階段,開始不聽話了。
6-8歲時: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孩子對規律而又枯燥的生活產生抵觸感。
12-18歲時:第三個叛逆期,是家長最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愛莎有過叛逆的時候,但最終還是沒有成為“問題孩子”,她從外婆和她的道歉信那里學到了怎樣去對抗不公,去釋懷,去和解,去治愈。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曾經說過:“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時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依附著心理成長之上的?!备改刚_的教育,以及以身作則的行為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心理健康成長。
認識自己,尋找自己,來路不由己,前路仍可期,愿每個孩子都能夠好好生活,好好大笑,好好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