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143
卷三·經脈第十
22/23
原文: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于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所別也。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原文譯文對照:
~~~~~~~~~~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
任脈的別行絡脈,起始于本經尾翳穴。尾翳穴,別名鳩尾穴、神府穴、骬尾穴、骭鶻穴、骬骬穴、臆前穴;位于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取穴時正坐或仰臥,尾翳穴位于人體的心窩正下方,最底下肋骨稍下處。
下鳩尾,散于腹。
任脈經氣自鳩尾穴(即尾翳穴)分出下行別絡,其經氣自該穴下行,直至散布于腹中。
實則腹皮痛;
若該別絡因邪氣有余之實證而為病,就會因腹部皮膚內邪氣盛實而感覺腹皮疼痛;
虛則癢搔。
若該別絡因正氣衰少的虛證而為病,則會因腹部皮膚內正邪相搏,而感覺瘙癢、撓抓腹皮。
取之所別也。
出現以上證候時,取任脈之絡穴尾翳穴刺治。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
督脈的別行經絡,起始于本經長強穴。長強穴位于人體尾骶部,會陰區,尾骨下方,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取穴時,俯臥位或側臥位,在尾骨尖端下方的凹陷中取長強穴。
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督脈經氣自長強穴分出上行別絡,從左右兩側挾著脊之膂肉上行,最終散布于頭上,并自頭部下行,下行到左右肩胛骨之間,在此又分出支絡,注入足太陽膀胱經,進入并縱行于脊椎兩旁的膂筋內中。
實則脊強;
若該別絡及其支絡因邪氣有余之實證而為病,則會有脊柱強直的證候;
虛則頭重。
若該別絡及其支絡因正氣衰少的虛證而為病,則會有頭部沉重之感覺。
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
檢查時,搖動病人的頭項部,可以發現脊椎兩旁、縱貫膂肉的督脈別絡是否有病變。
取之所別也。
若出現以上證候,當取刺督脈之絡穴長強穴。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
足太陰脾經所分支別出的最大絡脈,起始于本經大包穴。大包穴在胸外側區,第6肋間隙,腋中線上;取穴時雙臂上抬,腋窩頂點為第四肋間隙,沿腋中線向下數兩肋即為本穴。
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
該別絡從足少陽膽經之淵腋穴下三寸處的大包穴出發,包布于胸脅之中。
實則身盡痛;
若該別絡因邪氣有余之實證而為病,會有全身疼痛之感;
虛則百節皆縱。
若該別絡因正氣衰少之虛證而為病,則會有周身骨節松弛無力之感。
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當此別絡發生病變時,除上述證候以外,該絡脈自身還會出現網格狀的瘀血斑紋。以上所有這些證候,皆應取刺足太陰脾經之絡穴大包穴。
~~~~~~~~~~
老黃歷擇吉,2024.5.26
上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142
下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