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小概率中的大方向》講座,博士提到一句話,I=-log2(熵),是說信息的價值與其發生概率成反比。今天想到,高中時,許多知識都覺得有些難以理解,現在看來,這些知識都是體系中的核心內容,以其為基礎,就容易掌握其他關聯知識。
前天又看到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個詞,不禁反思自己是否是,而這樣又對不對。今天有了初步的答案,第一個的答案是“利己,但未必達到‘精致’”,第二個,不知道。大約從高三到現在,”利己“逐漸成為了我的核心概念。我找不到不利己的人與行為(或許有,但生活中我遇到的人人都自私,看到的新聞,讀過的歷史、文學作品,少有無私之人,即便看來無私,也因人性的復雜性而可解釋為自私),因而將其作為我世界中的基本法則之一。另:提出一個猜想:是我的懦弱阻礙了我通往無私,害怕受到傷害,不平衡于付出沒有回報。今天上課時,老師的課沒有多少人聽,我覺得他可憐,卻只看投影的內容,不去分一點點目光看老師。現在想來,的卻是自私到了極點。對同學,不愿多花一點時間,很久不再將同學的需要作為中心來行動那么一下。我曾經一心付出,卻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這著實讓我難過,然而那段時間,卻被我作為我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段時光。想想也是滑稽,越來越害怕自己拼盡全力最終只得到眾人的嘲笑。然而不是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嗎?真是自相矛盾,雙重標準。也是因為我潛在的不自信吧,畢竟思維體系找不到一個堅實的支點,多么害怕那地下是空的啊!下課后去投票,陪同我的人說她為了拉票已經一天沒吃飯了,我想,關我什么事?我可以為她買飯,但是她也不會吃,因為我想他們團體一定都是如此,而且一切結束后會一起去吃飯。所以我就算買了,也是沒有意義。但是現在,我想,她不會吃,卻能收到別人帶來的一點點溫暖,也不是完全毫無建樹。然而,這值得嗎?值得我花時間和金錢嗎?別人的事情,值得我一點點的付出嗎?我真的不知道,但我決定現在去做這件事。
今天的課,我遇到了一點難題,不同于以往的我立即理解以及認為的很容易,今天有一個我沒能理解的知識點。我感到挫敗,一度想要逃離,立刻回住處去。但是,逃不了的。事情可以逃掉不做,然而挫敗,懦弱,沮喪,是跟隨著我的心的,想讓時間去沖淡它嗎?可以的,
在玩游戲時,還是將自己代入了,這導致了判斷和思考的偏差。
然而我失敗了,她已經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