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能力就是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
英語對中國程序員來說,算是一種看似不太重要的軟實力(據我所知都掌握的不怎么好),至少從過去這十年講,英語并沒有重要到不懂英語,就不可以做程序員,因為國內的中文資料一堆堆,不懂可以百度,國內技術社區都做的不錯;但恰相反國外程序員,英語就是最最最基礎的基本功,英語對他們來說,要么母語,要么第二語言,所以他們天生學編程就有優勢,這不可否認。
為什么最近些年英語變重要了?
前段時間,讀過一本書,叫《世界是平的》,這是一本大概在2006,07年寫的書,書中重點,舉例了印度的班加羅爾市,這里被稱作是印度的“硅谷”,這里有印度最先進的信息產業,這里的人都努力掌握英語的能力,說著一口印度式英語,為歐美國家提供一些基礎的工作,比如客服,程序員,會計納稅活動等,然而這一切都是發生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印度。
印度被英國殖民了兩百多年,英語基本就是印度人的母語,這是他們先天的優勢。我們都知道印度總體經濟在那個年代其實是比較落后的,但就是因為他們會說英語,被美國人做成了他們的”后花園“,外包了大量的基礎活動。這也許英語給印度人帶來的福音。
再來想想我們國內,和印度是不太一樣的。國內的信息技術發展初期,也基本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但完全都是因為國內的需求前景,發展起來的各種信息技術及產品,當然國內第一代程序員基本都是留學生,回國創業。一直到最近這些年,國家政策,國內的互聯網搞的風生水起,感覺有燒不完的錢,程序員這個崗位就這樣趕上了這波紅利。
這個時候的程序員還是主要在解決國內的問題。但隨著崗位的內卷,崗位的飽和,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深度感染。英語能力強的小伙伴,就突顯出現了。
這是我對英語變重要的一個角度。
不是說其他的軟實力就不重要
上篇文章,在【架構取舍到底在取舍啥】中,其實也說了很多程序員相關的軟實力,這些軟實力,比如溝通,思考力,寫作,演講等等,我也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實踐。
在我看來,程序員這個崗位要想避免35歲魔咒,就必須打破只會coding的思維,因為很多事情,并不需要coding,可能是一兩句話的事。或其實程序員是個綜合性崗位,它并不簡單。在掌握了硬實力后,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軟實力。
程序員不簡單,英語也是基本功。
加油,追風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