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迎來的后現代 —— 人工智能時代
在《流浪地球》中,我們可以顯然看到許多點極強的人工智能之處,譬如,像吳京所飾演的劉培強等各國宇航員可以直接使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交流,通過實時翻譯系統,完成各種語言的轉換。細細聽來,能聽到宇航員耳麥中翻譯的聲音。這不正是現在翻譯功能的升級嗎?
同時,與劉培強中校對答如流的 moss 智能語音交互系統,以語音輸入,通過音箱,智能語音輸出,這不正是現在各大廠商所做的智能音箱終極形式嗎?
從 1950 年,圖靈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如果一臺機器能夠與人類展開對話(通過電傳設備)而不能被辨別出其機器身份,那么稱這臺機器具有智能。從此,人工智能進入了人類世界人視野。
1997 年 5 月 11 日,IBM 的計算機系統“深藍”,在正常時限的比賽中首次擊敗等級分排名世界第一人棋手,開創了正式比賽中機器戰勝人類象棋冠軍的先河。
2016 年, DeepMind AlphaGo 走進了人類的視野。圍棋中大戰九段高手李世石,以碾壓的姿態完勝。
2017 年,DeepMind AlphaGo Zero 制霸圍棋界,3:0 戰勝圍棋界第一人柯潔。
到今年 1 月下旬,Google 最新 AI 程序 AlphaStar 以總成績 10-1 戰勝了兩位來自歐洲的職業選手 TLO 和 MANA。
經過快 70 年的發展,大起大落好幾次,這一次,又迎來了發展高峰,不知道這一次,是否會像以前一樣,快速回冷?
未來以來,最近兩年,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已經深入人心。各個領域,都有了人工智能的身影。互聯網行業的高速發展以及大量電子化數據的產生,人工智能變得愈發平常,人工智能逐漸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而如前面所提到的實時翻譯、智能語音交互等功能,當今社會已經存在相應的產品,雖還沒有達到電影中的效果,但仍在努力完善中,或許,并不需要電影中那么時間,未來幾年,便可實現,知一國語言,行遍全球各地。
人工智能與人工智障
緊接上文,我們來看看翻譯。作為一個英語渣的程序員,這是一個每天都在使用的功能。現在的自動翻譯已經上了一個臺階,不得不說的是,人工智能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從翻譯說起,自動翻譯程序有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學術界對人工智能認為,要讓計算機完成翻譯這種人類才能做的事情,就必須先要讓機器理解自然語言,而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讓計算機有類似我們人類這樣的智能。事實證明,這種想法并不能實現。
在第二個階段,當第一個階段走到盡頭,另外一種人工智能的解決方案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采用了基于統計的方法。使用概率的形式,算出一個可行的結果。
可以看到,現在人工智能的發展,都是基于大量數據,進行的統計學方法處理,計算出對應的概率值,然后從中取得最佳結果。數據為王的時代,人工智能得以快速的發展。
我們將視線從專業的視角,切換回電影中。在木星引力的影響下,地球推進器大面積罷工,導致地球被木星捕獲。在各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雖然修復了部分推進器,但是地球還是無法得到足夠的推力,遠離木星而去。經過 moss 的推理和運算,所有的方式都無法逃離木星。所以聯合國放棄了地球,讓 moss 操控領航者執行了新的計劃。
電影中,雖然是科幻片,依然可以看到,人工智能靠的是大數據。所有的決策都是通過數據進行分析。我們能預見的將來,人工智能逃不出統計學的范疇。
電影中,程序員破解了推進器系統,將多個發動機的能量集中到一個推進器中,希望通過噴出的等離子束能夠點燃木星中的氫氣。雖然經過了眾多的努力,但是已經沒有完成點燃氫氣的目標。這一切的結果都與 moss 預測的結果一致。
而在此時,人類與人工智能的最核心的區別就體現出來了,人工智能相信數據,而人相信奇跡、希望,并且人懂得犧牲。最終,劉培強中校以犧牲了自己和領航衛星,點燃了木星,最終拯救了地球。
就現在來看,機器通過統計數據,是不會有情感的,是不是有一種人工智障的感覺?
不可忽視的安全問題
在電影進入尾聲時,我們迎來了最激動人心的劇情 —— 年輕的工程師李一一將修改過后的代碼同步給推進器系統,其他人通過運輸車,將火石放進去,并且有著一個小隊的人推動著巨大的撞針,但是啟動代碼一直卡在了 99% 處,并不能正常地將推動器點燃。為了讓修改過后的程序運行起來,在滿是灰塵的接線室,已到中年的運維工程師拿出放著煙和一張寫著“記得穿秋褲”的字條的盒子,抽了根煙,費盡心力,修改鏈路,最終幫助李一一完成系統的破解,拿到權限,啟動推動器。
除此之外,還有頗值得關注的一點,那便是,領航空間站進入休眠模式,劉培強中校從休眠模式強制出來,發現領航空間站飛離木星,他以為 moss 判逃,同時,moss 直接射殺了與劉培強一起的航天員。
從這兩方面,我們看到了兩個安全層面的問題,前者與軟硬件安全直接相關,尤其是物聯網時代來臨,眾多智能硬件已經深入生活。在電影中,通過破解系統,雖然拯救了整個人類,但還是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安全問題相對嚴峻。如果簡單操作就能破解控制系統,推進器系統是不是早已經被破解了?而于所有程序員而言,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會生產出海量代碼,每一行代碼都有可能帶來安全問題,在破解系統中,諸如硬件都有可能被利用,更何況你寫的代碼呢?
而智能的 moss,則關系到我們一直所關注的人工智能安全問題。在知乎上有一句討論讓筆者印象頗為深刻,那便是”moss 會不會有一天喊出‘碳基生物寧有種乎’和‘吾可取而代之’呢?“
現在,人工智能已經逐漸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從各式智能音箱到智能家居、推薦等莫不如是。未來,當一種高級的人造“生物”誕生,如果人工智能的智慧超過了人類,他們是否消滅掉我們這個“低級”物種呢?
做一個敢于嘗試的程序員
在《流浪地球》中,使用推進器噴射的等離子柱點燃木星的氫氣這一想法,以色列科學家早已經想到了,但是并沒有去嘗試。當蘇拉維希發動機試圖點燃木星時,另外兩座發動機也燃起了 5000 公里高的火焰。歷史,從來都不是個人奮斗,成功必然需要加上一點運氣。
不要因為不一定能成功而不去嘗試,你做了,“運氣”才有機會走向你,成功才會更近一步。
“我自己是一名Java架構師,辭職目前在做講師,整理了一份學習Java干貨,無論是剛需的高級面試專題還是常用的數據算法都有整理,送給每一位Java小伙伴。在日新月異的程序世界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學生。"
加群:712477306 (招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