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對“直播”這兩個字是很抗拒的,甚至嗤之以鼻,因為一想到這兩字我腦海里浮現的總是那些很low的內容,一群沒事干的人拿著手機盯著屏幕里年輕漂亮的姑娘唱著不算好聽的歌,跳著不怎么專業的舞,還有一些關于直播平臺的新聞報道……
但是不可否認的一個現實是,直播平臺很火,并且越來越火,每個具有社交功能的平臺幾乎都或多或少涉及到這個領域,這讓我不得不反思,如果這真的只是一個很low的東西,那為什么這么火,是不是我一直對它的認知不夠全面,那它背后的邏輯又是什么呢?
之前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也在平臺內開通了直播功能,但因為擔心對UGC的保護,所以一開始只對一些明星和媒體開放,直播一直做的不溫不火,facebook上面第一個火爆的內容是什么呢?是兩個穿著白大褂的男生給西瓜上面箍橡皮筋,一根一根箍,就這么持續了45分鐘,這個直播在facebook獲得了80萬的同時在線數,后來的視頻也獲得了320的點擊量。我們的固有思想是寓教于樂,不管是做什么看什么,總有點教育意義在里面吧?可以經濟角度去看,只要一件事情能形成熱點,就能夠形成傳播,這里就有市場。
在舉個例子,國外有個直播平臺叫livecoding,這個平臺里的內容非常簡單,就是直播程序員編程的過程,全程幾乎沒有一點聲音,偶爾能聽到正在直播的程序員放放歌什么的,這樣的一個平臺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沒意思,但有一個特定的群體很喜歡去這個平臺直播或者參與直播,那就是程序員群體,他們在這里甚至能夠從別人的直播過程中參透自己一直沒能解決的編程問題,同時也大大的增加了他們的“臨場感”,沒錯,不論是哪一個群體,直播都會給他們帶來很強的臨場感,讓他們擺脫孤獨。而且這個平臺還拿到了美國YC孵化的認可,現在流量增速很快,并且分類為教育。
所以,有一些我們覺得沒意思但又能火起來的平臺,一定有他自己的商業邏輯,有自己的客戶群體。
還有一個例子是挪威2009年的一期直播節目,節目直播一列火車耗時7小時在長達300英里的旅途中發生的事兒,全車一共四個攝像頭,車內兩個車外兩個。這個節目一共吸引了多少觀眾?120萬!而且這120萬人里面有19萬是從頭看到尾的,挪威總人口也不過600萬。所以我們不禁要問這個直播到底有什么信息量,他擊中了觀眾的重要心里,還是“臨場感”,就好像即使我只有一個人在家,也不會覺得孤獨。
還有一個例子,前不久在一個直播平臺里,正在直播的主播對她的助理說她要睡一會,讓助理一會叫醒她,之后助理也忘了叫她,她就真的睡著了,結果頻道的人數不僅沒少,反而激增,大家進來后討論姑娘的睡姿,研究姑娘的雙眼皮,聊的不亦樂乎,試想一下,還有什么機會能讓四五十萬人聚在一起看一個年輕小姑娘睡覺呢?在這個過程中又會產生二次發酵,我們并不能說這屆網名不行,就喜歡這些東西,這只能說明大家“喜歡反常的東西”的心理,就像以前看有線電視,當哪個頻道突然出現彩條或者異常,那這個頻道的用戶反而會激增一樣,所以任何一種商業模式都有他背后的邏輯,當一些很奇怪但你又看不懂同時又熱度很高的事發生在你面前時,我們應該興奮的去研究這件事情背后存在的邏輯關系,而不是一味的否定與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