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余秋雨,大概是高中語文老師假期規定閱讀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誠然,在那個年齡那個年級,去讀那種書,對我來說有些難。那些文字里藏著余秋雨一步步走過的路。當時的我還沒有愛上旅行和遠方,沒有人生閱歷空讀白紙黑字,于自己,于作者,都是蒼白。
而這本《我等不到了》純粹是被名字吸引,以為是絕望等待的愛情故事,看到作者是余秋雨,便好奇抽書一讀,加上中間畢業旅行耽擱,讀罷已有小半月。
這是一部不用史詩的樣子寫出的真正的史詩。最平靜的敘述中蘊涵著最悲壯的集體掙扎,直到今天。今天,風光無限,又風雪彌漫。
要領悟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死亡美學,請讀這本書。
不玩耍象征的象征,是最大的象征,這是從海明威開始的現代作家的至高目標。《我等不到了》是一部具有象征意義的大作品。一個文明古國的近代坎坷,一種文化人格的寂寞悲劇,很難寫得比它更好了。
在我們出生之前,父輩們有過什么樣的精神歷程,這種精神歷程又如何滲透到今天,成了我們的生存背景。這是一部深入靈魂的“中國讀本”。
這本書的后半部分,寫到了當今很多人都知道、都看到的一些事情。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把這些事情的邏輯關系一清理,竟然是那么震撼人心。
書中,余秋雨以平靜的語調敘述了家族的歷史,從曾祖父、曾外祖父由浙江慈溪出發,闖蕩上海灘寫起,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親、母親、姨媽、叔叔、“我”以及妻子馬蘭,眾多家族人物的一生,在近一個世紀歷史光影中沉浮。這是一部具有象征意義的作品,一部深入靈魂的“中國讀本”。
余秋雨稱《我等不到了》是“純手工寫作之記憶文學”,是他用筆一字一句寫出來的,“寫作速度有點慢,因為右手壞了”。說起“純手工寫作之記憶文學”這個繞口的原創概念,余秋雨感性地說:“也許這個奇怪的名稱能夠引發讀者的一種想象:一個上了年紀的男人握筆支頤,想想,寫寫,涂涂,改改,抄抄,再把一頁頁手稿撕掉,又把一截截稿紙貼上……這種非常原始的“純手工寫作”,與“記憶”兩字連在一起,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比現實還真實,比文學還文學……
因為是紀實文學,其實書中精彩片段大多是只言片語畫龍點睛般地點出淚點。
“最美麗的月色,總是出自荒蕪的山谷。最厚重的文物,總是出自無字的曠野。最可笑的假話,總是振振有詞。最可恥的誣陷,總是彬彬有禮。最不潔的目光,總在監察道德。最不通的文人,總在咬文嚼字。最勇猛的將士,總是柔聲細語。最無聊的書籍,總是艱澀難讀。最興奮的相晤,總是昔日敵手。最憤恨的切割,總是早年好友。最動聽的講述,總是出自小人之口。最純粹的孤獨,總是屬于大師之門。最低俗的交情被日夜的酒水浸泡著,越泡越大。最典雅的友誼被矜持的水筆描畫著,越描越淡。”
這段點贊率最高的段落,其實總有《道德經》通俗翻譯的感覺。
想起之前在網易云看過一個評論:不評論的人才是最孤獨的。
第四部分-我等不到了最精彩的對聯式交談:
我說:“何懼交手,唯懼對峙之人突然倒地.”
您說:“不怕圍獵,只怕舉弓之手竟是狼爪.”
我說:“何懼天坍,唯懼最后一刻還在尋恨.”
您說:“不怕地裂,只怕臨終呼喊仍是謠言.”
我說:“太多的荒誕終于使天地失語.”
您說:“無數的不測早已讓山河冷顏.”
我說:“失語的天地尚須留一字曰善.”
您說:“冷顏的山河仍藏得一符曰愛.”
我說:“地球有難余家后人不知大災何時降臨.”
您說:“浮生已過余姓老夫未悟大道是否存在.”
我說:“萬般皆空無喜無悲唯余秋山雨霧依稀.”
您說:“千載如梭無生無滅只剩月夜鳥聲凄迷.”
全書最后一段話是:
下一個時代,必定是自然災害頻發的時代。自然災害又必定引發人文災害,未來的世界將會怎么樣,我們不敢說任何一句樂觀的話。孩子們,你們難道真會去承受那么大的驚嚇和痛苦嗎?你們難道儲存得了那么多的意志和善良嗎?你們給我打了分,我卻不知道該怎么幫助你們。
想到前些日子四川九寨溝和新疆精河地震,也想到近日網上頻繁爆出的戀童癖和性騷擾事件。那么,這個世界會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