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聽徐文兵和梁冬的 中醫國學堂之《黃帝內經》,看到內經上說: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然后就有疑問:立秋以后,是不是就不能戶外健身?因為“收斂神氣,使秋氣平”,如果外出健身,豈不是神氣外放,那么就沒有“秋氣之應”,也就會“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就是說冬天會難熬了。
雖然有疑問,但是立秋后,我仍然還是在堅持早起戶外運動,因為我感覺早晚雖然開始涼爽,卻也不冷,應該還可以繼續運動。同時,立秋后,早上同樣的運動方式、運動時間和運動量,明顯感覺出汗比立秋之前少了許多。
今天又到田醫生的理療診所,接受頸椎,腰椎,胸椎復位和推拿,扎針。所以,就請教了田醫生,解除心中的疑惑。
我:田醫生,請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那么,為了應秋,養收之道,是不是立秋以后就不能戶外健身運動?
田醫生:不是。
首先,秋收指的秋分以后,而不是立秋。現在雖已立秋,卻正是伏天,正當是外放長陽的時候。秋分以后,才是應該收斂神氣。
其次,四季分生、長、收、藏,而每天亦是如此。正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所說的就是每天的早晨仍然是生發的時候。
這就告訴我們,無論是收斂神氣的秋天,還是藏精蓄氣的冬天,仍然是可以健身的。
只是,時間一定要選擇早上7點到9點,切忌不能傍晚或者晚上再做運動。
再次,秋冬運動幅度要有所降低,切忌劇烈運動。秋收以微微出汗為宜,而冬藏盡可能身體溫暖而不出汗最佳。
還有,切忌秋冬的虛邪賊風,早上外出鍛煉,一定要保護好自己,關節,后頸(風池穴,風府穴,大椎穴),一定不能受風寒。
我:我按照您傳授的方法,早上快走后回家擦干汗水,然后打坐。為什么我打坐時候足弓部位感覺就像被冷風吹著,涼涼的,尤其是右腳?
田醫生:那是因為,當鍛煉后氣血運化推動到四肢末梢,使得渾身溫暖舒暢,但是,你本身氣與血都比較虛弱,所以無法將運動后的熱血足量運到足部,也就出現你說的情況。
當你持續再堅持下去,氣血足后,就不會了。
還有,盤腿打坐很有講究,氣血不足的人千萬不要盤腿打坐,不但不能達到養氣血的效果,反而會生出一身病。尤其是女性,會得一些婦科病。
曾經我的一個女性病人,就是練瑜伽打坐導致出現生殖器的一些病變。
打坐和站樁都是很好的功法,但必須要找對練習的方法。先要站樁引氣血下行,當自身氣血充足后,才能開始打坐。
以后有時間,再給你細細分享打坐與站樁的原理,方法。
我建議你鍛煉后就先不要盤腿,采取一般的靜坐就行。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所以,秋天是收斂神氣,以待冬天有神氣來儲藏內化養我們的五臟六腑,來年春天才有神氣來生發陽氣,然后夏天才能生長我們的陽氣,又到秋天收斂冬天收藏。如此循環往復,周而復始,已盡天年。
因此,我們人生于天地之間,本應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理應應著四時(季)變化來調養生息。尤其是熱愛運動的人們,更應當要明白這個道理。若是逆時而為,反倒會害了身體,落下一些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