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背景下的青少年教育
——記“心心相印”計劃《青少年心理工作研討小組》第一次主題活動
熊鳳菊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關系著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長。為此,韋志中網校發起了一個“心心相印”計劃,由各地的小渡在當地招募一個10人的“青少年心理工作研討小組”,每周開展一次研討活動,共六次,通過研討小組從社會工作視角幫助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實現“用心靈溫暖心靈,讓更多的人因為心理學而受益”的共同理想。
11月28日,由永修縣心理健康協會副會長,建昌小學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熊鳳菊帶領的“青少年心理工作研討小組”第一次主題活動按照網校規定的統一時間,如期在建昌小學錄播室開展活動。參加本次研討小組的成員共十位,主要是熱愛心理學,關注青少年教育的永修縣心理健康協會成員。他們當中有教師,也有會計、工程師。
活動開始階段,帶領老師熊鳳菊先介紹了本次“心心相印”計劃的意義和價值,并交待了參加該活動要遵守的一些契約,接下來在輕松友好的氛圍中,小組成員做了自己介紹,也講述了自己與心理學的結緣和各自參與本次活動的初衷,有的是為了更好地與孩子溝通,有的是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惑,不知如果解決,還有的希望通過學習心理學幫助自己更好地成長等等。大家的分享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希望通過心理學的研討學習,達到自助助人的目的。
青少年心理工作該怎么做呢?帶領老師首先通過課件幫助大家了解了青少年的定義及心理特點,以及青少年目前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學習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明白了一旦發現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不符合健康的標準,就需要及時進行心理干預與心理輔導。接下來帶領老師還從《青少年心理工作怎么做》這本書中找出關于青少年心理工作現狀的內容與大家共同探討。大家深感青少年心理工作國家非常重視,但目前從事青少年心理工作的人員還非常缺乏,所以本次的學習研討非常有意義。
青少年是一群發展中的群體,由于遺傳和生長環境的不同,他們的智能有著共性,也存在個性,素質教育本來可以讓他們更好發展自己的優勢,找到自身的價值。但當前的應試教育往往更多地關注青少年的功課,過度學習及評價不當,也會造成青少年心理問題,于是本次研討小組大家也一起學習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美國心理生物學家斯佩里博士的左右腦分工理論。
接下來大家輪流講述了自己讀書之后最觸動自己的一個知識點,余老師關注點是“不能把孩子的問題成人化”,她結合自己平時接觸到的案例談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趙工程師最有感觸的就是“應試教育下‘優秀學生心理綜合征’”的問題,其他老師談到更多的是學校工作中遇到的青少年心理問題,并從學科及班主任角色等方面談到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他們很贊同書中提到的觀點“青少年心理工作的重心都應該在孩子身上,尊重孩子的訴求,了解孩子真正的內心狀況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兩個小時在大家的學習研討中不知不覺過去了,最后大家帶著“想一想,我們的孩子或學生身上具備哪幾種智能?通過今天的研討小組活動,我們對青少年工作有了怎樣的認識?”這道作業題結束了第一次的活動。下一次的主題是“青少年案例分析與分享”,期待下次的活動,大家能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
? ? ? ? ? ? ? ? ? ? ? ? ? ? ? ? 2020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