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學習間隙有5分鐘休息時間,你會選擇做什么?
除了工作睡覺,你一天花費最長時間的活動是什么?
你每天開始次數最多的活動是什么?
我想,對很多人來說,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指向了這個東西——手機。
一天24小時,總有那微信幾百條消息、朋友圈的幾十條動態、微博的幾十個小視頻、淘寶的幾十件新品、app推送的幾十條廣告在向你招手,仿佛在說:“來啊,點我啊……”
如今,很多人都在說「信息爆炸時代,我們要怎樣怎樣」,嘴上這樣說,但其實根本就不把這當回事,他們甚至自愿接受信息的轟炸,任由自己的注意力被微信、微博、新聞、段子瓜分。
你曾有這樣的困惑嗎?
除了游戲,很難專注30分鐘以上
整天都在忙,卻不知道忙了些什么
工作學習時,常常下意識地拿起手機
有人說我工作學習時,偶爾玩手機是為了放松一下啊,只刷了一會兒有什么大不了的……
真的只是「偶爾」嗎?
有一本書叫《你充滿電了嗎?》,其中提到了一項對150000手機用戶的調查,發現他們的手機平均每天要解鎖110次……如果有個軟件記錄你的解鎖次數,恐怕不會比這個數字小。
平均每十幾分鐘就要刷一下手機,這也就意味著:
你難以專注于手頭上重要的事情。
要知道,大腦就像電腦,從手機切換到工作,是需要一個「開機」時間來加載程序的??捎捎谀泐l繁地多任務切換,大量時間就丟失在不斷開機上了……
怎么辦呢?
我們今天要講的這本書——特奧·康普諾利的《慢思考: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給我們支了4招兒,我會在本文第三部分跟大家揭曉。
不過想知道這4招兒為什么會奏效,你必須先了解一些腦科學原理。
1、三個大腦
科學家把我們的大腦大致分為三個區域:
①反射腦
反射腦負責無意識的刺激反應。
什么是無意識的刺激反應?
例如對高溫的刺激反應,水燒開后,開水壺的金屬壁通常很燙,假如你的手不小心碰到了,第一反應肯定是迅速縮回來,不僅于此:
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疼痛等等反應,都是反射腦負責掌控。
②思考腦
思考腦負責有意識的思考。
當我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當我口算2×3×4×5的時候、當我斗地主,糾結出哪張牌的時候
沒錯,都是思考腦在發揮作用。
③存儲腦
存儲腦負責整理信息。
人每天都要接收數十億字節的信息,你可以把它們想象成一堆圖書,但擺放是雜亂無章的。
而存儲腦就像一個龐大的圖書館,它的任務是:
整理新運進來的信息,在信息之間建立新的聯系,剔除不必要的,留下一部分信息成為長期記憶。
比如說,我初中的時候經常要背文言文,趁著中午吃完飯那點空閑抓緊背,可效果不怎么樣,很快就背得犯困。于是睡了個午覺,醒來以后突然發現,我對文章的記憶不減反增!直到看了《慢思考》,我才明白了其中的原理:
反射腦、思考腦越空閑,存儲腦工作越高效。
當你苦思冥想依然解不出一個問題的時候,不妨放空大腦,去睡一覺、沖個澡、散會步,這是因為:
這些看似「浪費時間」的活動反而是存儲腦的「工作時間」。
這也是為什么,偉大的創意常常是在輕松時刻迸發的。阿基米德在浴缸里發現了浮力,凱庫勒在床上頓悟元素苯的結構……等等。
2、兩腦掐架
你已經了解我們的大腦分為——反射腦、思考腦和存儲腦,現在我要問一個問題。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明明知道一些事很重要,但就是做不到。
明明知道減肥很重要,但就是經不住甜食的誘惑。
明明知道專注思考很重要,但內心的小人總是誘導你拿起手機……為什么會這樣?
這就要從反射腦、思考腦的特點說起了:
1、反射腦運行迅速,可以多任務并行
這是人類漫長進化的結果。
試想,遠古時代一個人類走得好好的,突然從草叢里跳出一個大老虎,他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他會思考這些嗎:“嗯,這貨的體型是我的4倍大,它的牙齒很尖,我爸和我哥都是被它弄死的,所以我應該也弄不過他。考慮到右邊10米處有一棵樹,我應該跑過去爬到樹上……”
MD,鬼才有時間想這么多,要是我肯定拔腿就跑啊,看一棵樹立馬跳上去。
遠古叢林里遇到危險,根本沒有那么多時間給你考慮,因為億萬年的自然選擇,有時間想那么多的人類早就掛了。
剩下來的就是我們這一代反射腦發達,反應特別迅速的人類。
環境中有任何風吹草動,他們都需要變得非常警覺,才能更好地避免危險生存下去。所以說就算老虎不跳出來,草叢里窸窸窣窣的響動也會讓反射腦變得興奮。
可到了21世紀的叢林,生命危險沒有了,但發達的反射腦還在,「風吹草動」則變成了短信、微信、QQ、郵件、新聞、APP推送消息……這就是為什么,你會樂此不疲地點開每一個紅點,在各個軟件間來回切換。
2、思考腦運行緩慢,只能處理一個任務
當我們深入思考、進行創造性的活動時,比如我現在寫文章,思考腦得專注于這一個任務。
但反射腦偏偏喜歡搞多任務切換。
由于手機就在手邊,原來我寫文章都不知道要開多少次手機,看一看微信和QQ,其實根本沒什么重要消息,但我就是忍不住。
看了《慢思考》我才明白,為什么我的寫作效率這么低。
當我刷完手機再去寫文章,思考腦是不能立馬進入狀態的!必須有一定時間的「熱身」來重拾思路,但情況往往是還沒熱身好,又拿起手機了……于是我的大量時間,就在多任務切換時的大腦「熱身」浪費掉了,同時由于時間太短太碎片,我也難以進入深入思考的狀態。
這樣看來:
善于專注的人的效率,要比不專注的人要高得多,不是嗎?
有一項針對1000位腦力工作者的調查發現,他們一天中有28%的時間是被多任務干擾浪費掉的,如果按每小時工資21美元來,美國會損失掉5880億美元……
你的思考腦明知道工作很重要,但反射腦卻喜歡手機上一陣陣的提示音。
思考腦和反射腦就像兩個掐架的小人,可思考腦常常敗下陣來,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
遠古社會,反射腦提供的迅速反應能力,對于人類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這意味著可以逃脫很多天敵的追擊、發現更多的食物,反射腦早已進化發展了5億年。
而直到5萬年前,隨著文明的發展,現代智人才進化出相對完善的思考腦,這和反射腦的進化長河比仿佛一瞬。
那我們就束手無策了嗎?不,明白了大腦運作的原理,我們見招拆招,針對阻礙專注思考的因素,《慢思考》的作者給了4個解決方法。
這4招兒我都親身試過了,真的很好用。
3、4招助你專注思考
①科學的睡眠
每天至少睡7個小時。
千萬不要忽視睡眠的影響!熬夜傷身體就不說了,還會拉低你的認知能力。
《自然》雜志做過一項研究,先讓28名學生看一組圖片,過兩天再來回憶圖片內容。前一天晚上一半學生正常睡覺,另一半學生通宵不睡覺,實驗結果顯示:后者比前者少記了19%的圖片
可以看到,兩組學生接收到圖片信息相同,不同的是,前一組學生的存儲腦在睡眠時很活躍,它把圖片信息歸檔整理、建立聯系,最終加深了記憶。
而對于沒有睡覺的學生,存儲腦就不太給力了。
研究表明,睡眠太短或太長都會拉低你的認知水平,最好的睡眠時長是7小時
我現在的習慣是晚上12點左右上床,12:30分入睡,定個鬧鐘早上7:30分起,開始一天的新生活。
②巧用時間管理
在奇妙清單app上記下待辦事項。
有時候是不是感覺,一天里要干的事兒好多,以至于有點焦慮?
不妨把重要事項記在奇妙清單app上,這樣做其實是在清空大腦內存,幫助你專注于當下,不用惦記著別的事情。
tips:靈活一點,不必為每樣事情列具體的開始時間、結束時間,這反而會束手束腳。
③讓你的手機「消失」
把手機拿到視野之外,定鬧鐘,每隔30分鐘玩一次。
前段時間,我正愁自己寫文章時老喜歡掏手機,搞得寫作速度太慢??戳恕堵伎肌泛蟛呕腥淮笪?,我瞬間明白了問題出在哪里,決定馬上試一試。
當晚正好在寫稿,看了下時間8點10分,定了10點10分的鬧鐘,然后手機扔到離我比較遠的地方,2小時以后再碰手機。這一試,把我給嚇到了:
2小時內,我居然有4次下意識地離開座位,去拿手機!還好都在中途停住了……其中3次是起身之后停住了,1次都準備伸手去摸手機了才反應過來。
我這才認識到,自己的「手機癮」原來有那么嚴重。
后來我的做法是每2小時玩10分鐘手機,直到今天,已經實踐快一周了,雖然偶爾會打破規矩,不過這個方法的確把學習效率又提高了一個層次。
玩手機不可避免,初期你至少得專注30分鐘以上就夠了,循序漸進就好。
tips:你可以嘗試手機靜音,關掉所有APP的消息提示功能,我覺得推送消息太多了,是真的煩。
④批量思考
同類型的事兒一起處理。
什么是同類型的事兒呢?還是拿我自己舉例吧。
#讀、聽、寫
讀一讀書、寫一寫文章、聽一段說書音頻、讀吳軍和萬維剛老師的一篇文章
#手機上瑣碎的事
辦完正事,我再去集中處理手機上同類型的事兒,看一看微信、QQ的新消息,刷一刷微博、知乎等等。
4、本周新知
總結一下,信息超載時代,想要獲得專注力,提高工作學習的效率,你可以嘗試以下4條方法:
①每天至少睡7個小時
②同類型的事兒一起處理
③在奇妙清單app上記下待辦事項
④把手機拿到視野之外,定鬧鐘,每隔30分鐘玩一次
?小凡薦書
?寫在最后的話
如果覺得自己暫時記不住上面4個方法,我建議你現在就下個奇妙清單app,把4句話列到清單上去,這樣天天看就不會忘了 。
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