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我們在講《藏在古詩詞的中國歷史》中講過,當時以西漢的歷史,講到漢武帝雄才大略,開疆擴土的功業,以及飛將軍李廣的故事。
今天我們從詩的本身來講解這首詩。
前面我們說過四大邊塞詩人,他們是高適、岑參、王昌齡和王之渙,他們中以高適和岑參寫邊塞詩最多,成就最高,但年齡最大,寫邊塞詩最早的是王昌齡。而且高適和岑參多以歌行見長。什么是歌行呢?簡單說就是內容以敘事,議論,抒情為主,篇幅可長可短,聲律和韻腳比較自由。而王昌齡擅長絕句,有“七絕圣手”之稱,又稱“詩家夫子王江寧”,可見其地位之高,這首 《出 塞》,被認為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王昌齡的重要價值不僅在七絕,而且還有對邊塞詩的貢獻,就是奠定了盛唐邊塞詩的格局。
王昌齡早年漫游西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而他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出塞》原屬漢樂府《橫吹曲》 ,多寫邊塞生活。到了唐代《出塞》是樂府舊題。
王昌齡的出塞這首的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至今依然如故,而戰爭卻一直不曾間斷,已有無數將士血灑疆場,又有多少戰士仍然戍守著邊關,不能歸來。只要當年飛襲龍城的大將軍李廣還在,就不會讓匈奴的騎兵跨過陰山,侵犯我中原。
全詩雄渾豁達,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秦時明月漢時關”,首句開篇就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最廣袤的空間和最遼遠的時間畫面。高高的明月,冷俊的邊關顯得壯闊而蒼涼。
壯闊而蒼涼的空間感也是邊塞詩的一大特點,無論是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還是王昌齡的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亦或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都充滿了空間感。
但《出塞》這首不僅有明月和雄關的空間感,更有秦時漢時這樣的時間感,在壯闊蒼涼中增加了一種厚重深沉的歷史感。
那輪明月,曾經照過統一中國的秦朝和強盛的漢朝,如今又照在干戈頻仍的唐朝,那座雄關,在秦、漢時代就是抗拒北方強敵入侵的屏障,如今還是,由此可知,自秦、漢起就邊塵四起,烽煙不熄,戰爭綿延不盡,正因如此,才有了下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自從他們離開故土,遠赴邊塞,就注定了他們難有回歸故里的命運。
離家萬里,回不了家的征人,不僅指王昌齡所處那個時代的征人,也指秦漢以來,所有舍命沙場,埋骨邊疆的征人。
“萬里長征人未還”,寫盡了戰爭曠日持久,將士久戍邊疆難返家鄉的痛苦。
面對邊烽不息,鐵衣久戍,給邊疆的將士帶來的痛苦,詩人發出了全詩最重要的感慨,表達了自己對戰爭的厭惡,對邊塞士卒的同情:“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龍城,漢代匈奴集會祭天的地方。衛青曾大破匈奴于龍城; 飛將,匈奴稱李廣為“漢之飛將軍”。
“龍城飛將”有人說是指衛青,也有人說是指飛將軍李廣。其實可以看成是泛指像衛青李廣那樣能揚威敵境的名將。
所以,這句詩的意思是:假如漢代的李廣將軍還活著,定不讓胡人越過漢代的天然屏障陰山,進入中原大地騷擾百姓。
但現實是,當時卻沒有像李廣、衛青那樣有勇有謀的將領。詩人借古諷今,表現他對唐王朝不能任用得力將領平定邊患、鞏固邊防的憤慨,即疾恨將領的能力太差了,無法制止外族的侵略。同時詩人呼喚像李廣那樣的飛將軍來鎮守龍城,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出塞》這首詩我們就欣賞到這里。
我們把這首詩和上節課他的《從軍行》其四來比較一下,兩者有何不同?
這兩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看出王昌齡思想的轉變。
隨著王昌齡自身境遇和所處環境的改變,他對邊疆戰爭也有了新的認識。《從軍行七首》其四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表現的是一種無所畏懼的強者姿態。到了《出塞二首》其一時,詩人發出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感嘆。綿延不斷的戰事,讓戍邊的將士和邊關的百姓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詩人希望出現一位能安定邊疆的將軍,從而使人們不再承受深重的苦難。
好了,學到這里,因為期末工作繁忙,而且還有年終演出任務,所以我們的詩歌鑒賞課程就要告一段落了。期待明年開學再見,下次也許會繼續學習唐詩三百首,也許會學宋詞,也許是《紅樓夢》。
最后選了一些練習作為這段時間的學習總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