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美國著名小說家海明威,也閱讀過他的作品,而海明威的著作中,就屬《老人與海》最廣為人知,也最受歡迎。
《老人與海》獲得了1953年的普利策獎,及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其在文學上的地位可想而知。我也是因此,而拜讀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小說主要講的是:一個年老無依的漁夫在海上捕魚,一連84天都沒有什么大收獲。在第85天,老人終于捕到了一條大魚。老人返回時,卻與遇到了很多大鯊魚,與鯊魚進行了驚險搏斗后,大魚被吃得只剩下魚骨。老人沒有因為只剩下魚骨而失去信心,照樣回到了岸上。許多人看到了大魚骨,并沒有看不起老人,相反還同情老人,肯定了老人的精神。
《老人與海》這本書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十頁紙,但它卻是一本優秀的勵志書,老人的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激勵著無數后來者不斷前進。
老人他溫情,對待小男孩像自己的孩子一般;他勇敢,面對一望無際的大海毫不畏懼;他堅強,面對困難的生活永不言棄。
他樂觀,不在乎外界對他的評價;他真實,敢于坦蕩地做自己;他斗志昂揚,敢于和惡劣的環境作斗爭;他深厚,因為飽經了風霜;他自信,對生活充滿信心……
海明威這樣評價《老人與海》:“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著云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
《老人與海》作為勵志經典,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我們也找不出反對的理由。老人雖然捕魚失敗,但是他雖敗猶榮,因為他捍衛了尊嚴,升格了靈魂,精神猶在!
看《老人與海》已是幾年以前,那時的我讀出的是老人不屈不撓,與命運進行抗爭的硬漢形象。老人的精神對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響,我也因此變得積極向上。
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從學生時代到工作上班,最大的區別就是,自己身邊朋友越來越少,能聊得來的人越來越少,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的生活。
你會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看電視劇,一個人上下班,一個人入眠……
看著街上人來人往,看著城市的萬家燈火,看著天上的繁星點點,你會發現,這些都與你無關。你還是你,你還是一個人,就算有某種渴望,偶爾會有幻想,最終還得接受現實。
寫著寫著,我跑題了嗎?往下看,你就知道了。
讀過《老人與海》的人都知道,小說中的人物并沒有幾個,主要是老人和一個小男孩,老人平時和其他人很少有交流。
也許,你和我也有同樣的困惑:小說中描寫了很多老人出海捕魚時的環境,一會兒描寫天上的白云飄動,一會兒描寫飛來飛去的海鷗,一會兒描寫天上的烈日,一會兒描寫湛藍的海洋,一會兒描寫捕到的小魚,老人嘴里總是在自言自語地念叨,還不時地在想象各種東西……
以上說到的部分,幾乎占據了小說篇幅的一半以上,最精彩的部分莫過于老人捕到大魚到和鯊魚進行搏斗的部分。當時我就奇了怪,作者為什么寫這么多沒有意義的東西呢,這部分讓我感覺讀起來有點乏味。不知道你們曾經有過這樣的感覺沒有。
可是,現如今,慢慢成長的我,獨處的時間越來越多,孤獨帶給我的煩惱漸漸增加,我才發現,自己真的錯了。
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才重要。孤獨的老人,正是因為懂得獨處,才一會兒欣賞海鷗,一會兒贊美大海和一會兒想象著美好。現在看來,《老人與海》要是缺少那些“乏味”的部分,那才叫做真正的乏味。我想象得出,要是老人坐在船上一動不動,或者無所事事的樣子,真的很難受。老人那樣做,不過是尋找一些樂趣,讓自己的生活不太無聊罷了。
長大后再看《老人與海》,真的別是一番滋味上心頭,我讀到了孤獨,明白了成長其實是一門學問,我們不斷地學習,如何更好地與自己相處。
很多書本都一樣,你看第一遍有第一遍的認識,看第二遍有第二遍的收獲,看第三遍有第三遍的領悟……年齡不同,環境不同,心態不同,眼里看到的也會是另一番情景。
孤獨不過是人最原始的一種狀態,每個人大多時間,也都是以一個孤獨的個體存在于世間。因此,孤單寂寞并不可怕,人生路漫漫,提升自己的獨處能力,才能增添生活情趣,獲得更大的進步!
喜歡我的這篇文章嗎,記得點贊或者關注哦 ? ? ??? ? ? 更多用心文章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