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筆記》是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在很偶然的條件下看到的一本書。
讀到高中的時候,老師曾經告訴我們,上了大學你們時間就多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大學之前一直都是很壓抑自己心中的情感的。這種情感是有很多青春的躁動的成分。
入了大學之后。進了圖書館,借的第一批書與專業無關,與家國天下亦無關——想來十分慚愧——盡是一些與情感相關的書籍,或是分析男女心理狀態,或是男女表達情感的華麗詞藻。
記得當時尤愛徐志摩,一句“我將于茫茫人海覓我靈魂之唯一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長掛嘴邊。筆記本里面摘錄的也是一些古今中外關于情感的句子。
簡直靡靡之音。
直到遇見兩個人。
一是王小波。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王小的書信集開頭的那句“你好呀,李銀河”,在之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寫給妹子的信(是的,我就是這樣傳統復古的男子)或是郵件,開頭必定是“你好呀,XXX”。
這是我在此方面的第一次轉變。
在此之前,我覺得對待感情,是用盡自己的思維去包裝自己的表達,你要用盡可能多的底蘊去告訴別人你對她的在意與喜歡。
王小波告訴我,樸實無華更能打動人心。
遇見的第二個人便是開頭提到的阿蘭·德波頓。與王小波相比,王小波更像喜歡炫技的表達者,他用別人能夠接受的方式將自己的感情和盤托出,再塞進別人心里。而阿蘭·德波頓則是一位深層的思考者,在感情的每個階段反復咀嚼自己的感受。
《愛情筆記》講述一對青年結識于巴黎至倫敦的客機上,隨后便是交往、同居、分手。結構很完整:浪漫邂逅、熱度升至頂峰、后猶如花香漸淡開去、熟悉后的倦怠、女友移情別戀、挽回無望、自殺、醒悟,以至一段情完全成為過去,又一段愛情拉開序幕。?
該作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筆觸對普通人的愛情本質展開了一系列哲學思考和探索,展現給讀者的是作者“對當代西方生活的精彩的精神分析”。?
內向如我,自然更能與阿蘭·德波頓達成共識。
而此時對于感情的認識變化是,除了在乎對方的感受外,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此方面的第二次轉變便是回歸自身。
那么,后來的我們該如何看待過去的感情呢?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覺得應該加一省——此時此刻,你是否滿意你的生活,是否滿意你的感情?
劉若英最近上映了電影《后來的我們》。不少人批評其三觀不正——明明是有現任,還去找前任。我覺得根本原因不是三觀,而是原因是什么。與現任相處,如果只是用責任感來捆綁自己,同床異夢的三觀也并非一件很正的事情罷。
人應該擁有匹配自己現在需求的生活和感情。與現任無關,與前任也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