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聊齋》中的人鬼關(guān)系,很多都是死對頭,若要是和鬼做朋友,那是打死都不干的。但如果對方是一個美麗的女鬼就不一樣了,滾床單談戀愛都不在話下,此類人鬼戀較為普遍。卷一中的《王六郎》就恰恰描寫了一個超越陰陽兩界的友情故事。雖然人鬼殊途,但是也不妨礙友誼的菊花爆滿山。
故事說的是山東淄川有個姓許的漁夫,喜歡邊捕魚邊喝酒,自己喝不說,還愛把酒灑在河里,說是祭落水鬼。漁夫也不富裕,還這么浪費,說明這是個很孤獨的漁夫,連酒友都找不到。
但是他捕魚厲害啊!別人都捕不到魚,就他每次都滿載而歸。比較可悲的是,其實他捕魚也不厲害。之所以每次能捕的比別人多,其實是一個落水鬼在暗中幫他驅(qū)趕魚,因為漁夫每次灑在河里的酒都被這孩子喝了,幫漁夫趕魚是為了報答漁夫,此為義鬼。
什么叫落水鬼,就是掉在河里淹死的人,因為是枉死鬼,執(zhí)念太深,無法投胎轉(zhuǎn)世,所以是孤魂野鬼,終年飄蕩,無法安生。這落水鬼是個少年,生前嗜酒,有次醉酒把自己淹死了,這是一個比較有幽默感的落水鬼。
少年吃了人家不少酒,覺得應(yīng)該去和漁夫打個照面,不好明說他是鬼。也沒個由頭,還不好意思,只好乘漁夫喝酒捕魚的時候在他旁邊轉(zhuǎn)悠。漁夫豪爽啊!酒都往河里倒,而且也很孤獨。就邀請少年一起喝,少年自稱姓王,沒名字,說可以叫自己王六郎。六郎按照我們現(xiàn)在的意思說就是老六,家中排行老六,窮人家愛生孩子啊!少年可能家里特別窮,也讀不起書沒什么文化,所以只能叫王六郎。
王六郎和漁夫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一個孤獨的酒鬼,一個嗜酒的孤魂,親近感油然而生,酒后自然就成了朋友,并且以兄弟相稱。之后兩人經(jīng)常相會,漁夫請酒喝,王六郎給趕魚,如此半年就過去了,漁夫一直也不知道王六郎是鬼。
沒有誰愿意永遠當孤魂野鬼,后來王六郎業(yè)報滿了,第二天會有個渡河女子做他的替死鬼淹死在河里,他就能投胎轉(zhuǎn)世了。王六郎舍不得漁夫,當晚特地來告別,在漁夫的再三追問下,只好說出了自己是鬼的實情。漁夫當然很害怕,但又相處的久了,有了很深的基情,隔壁的故事里別人都能和鬼滾床單,也就沒什么好怕的了。
漁夫問是誰來代替王六郎做替死鬼,王六郎也告訴他了,也把具體的時間地點都說了,還讓漁夫第二天中午來看。王六郎畢竟還是太年少,考慮事情的不是很周到。這樣就把漁夫置入了一場人性的考驗,你說漁夫看到女子落水,救還是不救?救吧!王六郎就投不了胎;不救吧!萬一是美女呢?于心不忍,有道德上的壓力。我想漁夫當晚回家睡覺時,內(nèi)心肯定受了不少煎熬,一晚上沒睡也說不定。
第二天漁夫早早的就到了河邊,等著看落水女子。中午女人果然來了,美不美不知道,原文沒交代,但比較棘手的是,女人懷里還抱著個嬰兒,這就難辦了,愧疚的砝碼徒增了好幾倍。在女人過河的時候果然失足掉下去了,情急中女人把孩子拋上了岸,自己則在水中掙扎。
漁夫內(nèi)心爭斗了一番,最終選擇了見死不救。雖然漁夫看起來很冷酷無情,旁人其實很難給予道德上的指責。因為這個兩難的情景,幾乎就是那個著名的思想實驗——“電車難題”(打字好累,不知道的請自行百度)。人在必須做出選擇的情況下,救一個人還是救五個人,救一只游魂還是救一個大活人,幾乎有著同樣的利害關(guān)系。大多數(shù)人給出的答案是功利主義的利益最大化,救五個人(對應(yīng)本文的大活人)。但是如果那一個人(對應(yīng)游魂)是自己的親人,答案立馬就不一樣了,無一例外都選擇了親人。扯這些算是題外話吧!但也從側(cè)面描寫了漁夫視王六郎如兄弟手足,情同骨肉,好基友如是。
在拷問人性的時刻,漁夫做出了選擇,王六郎也做出了選擇。那個在河里掙扎的女人不知道怎么突然就爬上了岸,其實是王六郎主動放棄了這個機會,“女子已相代矣;仆憐其抱中兒,代弟一人,遂殘二命,故舍之。”漁夫感嘆:“此仁人之心,可以通上帝矣。”雖然他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但并不能說王六郎就一定比漁夫高尚,因為放棄自己往往是最容易的,而且他們所處的情境也大不相同。
王六郎果真感動了天帝,封他做了鄔鎮(zhèn)的土地神。王六郎的行為值得擁有這么大的褒獎嗎?這說得通嗎?他去捉交替(找替死鬼)勾引別人的魂魄是應(yīng)該的嗎?如果不是,那他中途放棄,就應(yīng)該算是犯罪未遂了吧!不罰就不錯了何談褒獎。這里涉及到地府對落水鬼的安置問題,像王六郎這種死于非命的游魂,不能投胎,也達不到下地獄的標準,地府是沒有辦法處理的,只會越積越多,那就成了一個棘手的人口問題,怎么辦?找替死鬼,這可能是陰間的潛規(guī)則,地府是默許的。既然這樣,王六郎放棄捉交替,放棄投胎,可以說是放棄了自己的既得利益。這么說的話似乎說得通了。不過,天帝這樣子鼓勵游魂心懷善念不捉交替,倒是加重了地府的工作難度,這不是破壞生態(tài)平衡嗎?水至清則無魚。感覺又跑題了。
蒲松齡在篇尾的“異史氏”中說:“置身青云,無忘貧賤,此其所以神也。”王六郎獲得高升并沒有忘記窮兄長,和漁夫從人鬼情變成了人神誼,友誼的菊花綻放在天國。
異史曹曰:《王六郎》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雜,人物關(guān)系和人物形象也比較簡單干凈,是一篇比較標準的普世價值觀短篇,我在前文中的諸多暗黑觀點純屬胡說八道,姑妄言之姑聽之。
歐洲有一部吸血鬼題材的電影叫《生人勿近》,又名《血色入侵》(對不起我讀書少,只會拿電影舉例子)其中的人物關(guān)系,甚至部分情節(jié)設(shè)定,和《王六郎》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但是影片最終所呈現(xiàn)的感覺卻是冷酷、殘暴、扭曲的。這兩者的差異是中西方文化和社會制度還有時代所造就的,沒有孰是孰非。不過看過《王六郎》再去看《血色入侵》,我發(fā)現(xiàn)我們真的是實在太單純了。
說的直白一點,漁夫和王六郎其實存在一種“供需”關(guān)系,可以視為利益上的交換,雖然不一定是他們成為朋友的主要原因,但是至少也是先決條件,不然人鬼之間的天然溝壑是很難跨越的。而《生人勿近》中的人鬼關(guān)系就是活脫脫的供養(yǎng)關(guān)系了。老人為未成年的12歲吸血鬼少女采集新鮮的人類血液,(少女實際年齡其實已經(jīng)一百多歲了,因為在12歲就變成了吸血鬼,所以身體就停止了發(fā)育和生長,這種生理停滯在未成年時期,但是年齡心智仍然在成長的經(jīng)典災難性設(shè)定,早在電影《夜訪吸血鬼》中就有過較為深刻的展現(xiàn)),而少女則在此之余給予老人一點點情感上的慰藉,準確的說是施舍,少女撫摸一下老人的臉頰就一臉陶醉到高潮的樣子,實在有點可悲。
老人與少女,咋看像父女,實際是“情人”的關(guān)系,這種扭曲變態(tài)的復雜關(guān)系,并沒有給太多的背景交待。《生人勿近》的原著小說中老人其實是一個戀童癖,不過影片做了留白,這給了觀眾更多的遐想空間。那我們更愿意相信,老人可能在少年時期就和少女在一起了,是一對真正的戀人。
老人年紀太大,對這種殺人取血的高危事業(yè)越來越力不從心,導致最終事情敗露,為了不暴露身份牽連到少女,往自己臉上倒了硫酸,又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把自己的生命也獻給了少女,讓她吸干了自己的鮮血。
老人對少女這種絕對忠誠到卑微的依從,其實也挺可怕的。和漁夫與王六郎的關(guān)系一樣,雖然都只能生長在“地下”,漁夫也為了王六郎“殺過人”,但卻遠不及漁夫與王六郎來的陽光清澈。
老人與少女的關(guān)系其實只是影片的副線,主線情節(jié)是一個人類少年和少女從相識到互生情素,最后少年在老人死后,影片暗式少年接替了老人的位置,成為新的采血人。像一種宿命式的無限輪回,老人的曾經(jīng)便是少年的現(xiàn)在。
話說回來,愛情和友情畢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胡扯了這么多,大概也只是我一廂情愿的牽強附會吧!做為跑題王子,如果能理解我的意思,我得說:愛情過了界便是地獄,請像友情一樣對待愛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