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現優于權威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對于知識產生、整合和傳播,我們通常理解是自上而下的。古代有先知、牧師、神父、老師、長者;當代社會有專家、學者、教授等將知識傳遞給下一代。同時,這些人也充當著我們認知權威的角色。但作者在本章節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涌現。
涌現類似于蜜蜂、螞蟻等其他群體生物的集體智慧的產生和傳播方式,是由單個個體聚集而成的集體智慧,而且這種集體智慧要遠大于單個個體智慧的總和。如何理解這一現象呢?
書中列舉了一種叫“黏菌”的單細胞生物,當食物短缺時,它們就像螞蟻一樣,每個個體都遵循一系列簡單的規則,它們無論走到哪里都會留下信息。當這些黏菌聚集在一起,強大的集體信號便會引起完全不同的信息。這些信息或者說智慧是單個黏菌所完全不具備的,這樣就產生了一種大于個體智慧總和的集體智慧。
大量細微的事物通過簡單的選擇行為,向左還是向右、攻擊還是忽略、買入還是賣出等,表現出遠超個體能力的特征,這就是涌現。人類的大腦也蘊含涌現的理論,人體有2萬個不同的基因,其中大約1/3出現在大腦中,并且掌管著數以億計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沒有自己的意識,但是當這些神經細胞連接起來,便形成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神經網絡,而且這個神經網絡產生了自己的意識。
不僅在生物體中涌現的現象大量存在,在人類社會中,也呈現出涌現的特征。每個人就像一個螞蟻群中的螞蟻,我們每天做出無數的小決定,單個個體很難理解整體社會的運行和發展,但聚集在一起的人類社會涌現出了文化、文明等。
從自上而下的“權威”,到自下而上的“涌現”正在改變著我們的未來,在前一種系統中,少數幾個人決定了系統的整體命運,但在后一種系統中,群體智慧才是決定未來的主要力量。互聯網的發展讓我們每個人的聲音都能得到傳播,每個人簡單的信息被整合在互聯網上,便形成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態系統。
自上而下的權威的思想和文化已經深深地植入我們的基因,我們認為最初的世界上只有上帝,或者古希臘時代的大地女神,或者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盤古,這種核心認知的假設塑造了我們構成世界的方式,以至于,我們覺得每個組織都需要一個首領,每個公司都需要一個CEO。但是直到我們發現蟻后并不比最低級的工蟻擁有更多的能力時,我們才被一直在自然界中的“涌現”的理論所顛覆。持續不斷地創造我們周圍多樣化、差異化的生命形式的物種形成背后并沒有權威的支配力量。這就是:涌現優于權威。
拉力優于推力
為了應對自然界的災難或者一些未知的風險時,我們的做法一般是分析其出現的幾率和地方,然后提前采取應對的措施,但是歷史上總是會發生很多不期而遇的“黑天鵝”事件,比如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福島附近發生的由于地質板塊運動造成的9.0級大地震和海嘯,引起了福島核電站的泄露,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實現日本甚至并沒有將福島附近地區列入地震活躍地區。同時,日本核電站也是按照歷史上最嚴重的地質災難建造的。但還是沒有能抵擋住9級大地震和14英尺海嘯的襲擊。
作者將這種以防衛和預防的方式的管理方式稱之為“推”的方式,是決策者將資源“推”到他們認為最需要的地方(比如預測到的地震帶附近)。但是這種方式顯然并不是最有效的。
在現代企業中,企業對于人力資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是“拉”,人力資源將人才“拉”入一個當前最需要他們的項目中,這樣能最高效地利用他們的人力資源。這種“拉”的戰略是通過互聯網或者其他訪問,將人力資源在最需要的時候吸引過來,而不是將人才事先儲備在哪里。這種戰略意味著減少成本和增加了靈活多變的應對能力。同時,拉力的戰略能更好地發揮人們的創造力。
比如互聯網的云服務也是拉力戰略的一種體現,中小企業按需使用云端的服務器存儲、計算和網絡資源,而當他們不需要的時候則釋放資源出來,為其他更有需求的人提供服務。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也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生態系統,該系統依賴開放的標準和交互性,而不是集中、自上而下的控制。
從依靠大眾網民力量編寫的《維基百科》,再到互聯網資金眾籌方式的產生,都體現了這種拉力的重要作用。拉力戰略不僅在企業管理、互聯網中,還在其他當今所有的領域和行業中適用。這種戰略的核心是用“拉”的方式,最大化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自下而上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群體智慧,這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體系。而是不是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控制和指揮的“推”的方式。
拉力優于推力的關鍵所在,是它利用了現代通信技術和日益下降的創新成本將權力從核心向邊緣轉移,使得一些意外的發明成為現實,為創造者激發自己的熱情和潛能創造機會。
指南針優于地圖
地圖是一種讓我們可以更精確掌握路線和地形的工具,而指南針是一種需要使用者發揮創造力和自主性尋找自己路線的工具。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一個地圖可能將你帶入密林深處,而指南針總是帶你去想去的地方。指南針的意義在于探索其他有可能的路線,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在遇到困難是,不要忘記自己的目標和方向。
都知道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教育對于國家發展至關重要,美國過去幾十年在每個學生身上的投入增加了一倍,但是收效甚微。在2009年和2012年對65個最富裕國家的15歲學生的基礎數學能力測試中,分別有23個和35個國家的學生測試分數超過了美國,也就是說,美國的學生數學能力水平正處于倒退的尷尬境地。美國科技持續進步,創造了數百萬高科技崗位,但是未來是否有足夠能力的人勝任這些崗位是一個嚴肅的問題。數學能力是一種抽象思維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指南針。
媒體實驗室以及所有類似的組織都可以用指南針去領導一群人,將大家聚集在一起,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奮斗。作者認為當代的“管理”方式已經過時,在一個組織中,要幾個管理者搞清楚所有的細節是不可能的,唯有采用領導的指南針方式,才能將一群聰明人聚集在一起,激發他們的智慧,產生更強大的群體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