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追車二百米哭求母親留下來,車子疾馳遠去,只留下女孩孤獨無助的瘦小身影,這一幕令無數人動容。
我更愿意相信這位母親是由于生計所迫,不得已離開。可這份不得已,加之于孩子身上就是心靈的創(chuàng)傷。
可是有些分別,并不是不得已,而是一些父母不懂得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人為制造的。
前兩年,表弟兩口子在我所在的城市打工,把年僅兩歲的兒子留給舅舅和舅媽照看。前年我搬新家,兩位老人帶孩子過來玩,目的就是讓孩子與半年未曾謀面的父母團聚兩天。因為孩子天天見到爸爸媽媽。
團聚的時光總是那么短暫,返鄉(xiāng)的日子到了,孩子抱著媽媽的脖子哭著死活不肯撒手,媽媽對著兒子是親了又親。再多不舍也終有一別,還是表弟硬生生從媳婦手里奪過孩子,把他塞進了車廂里。孩子拍打著車門,小腳使勁踢著座椅,整個身子從窗子里探出來,兩只小手無助的伸向媽媽的方向。嘴里不停的喊著:“我要媽媽,媽媽我聽話”,哭聲凄慘,圍觀的人群無不落淚。后來聽舅媽說,孩子,在車上一直哭,直到哭累了才沉沉睡去。
其實表弟兩口子完全可以在當地找到工作的,未出來之前表弟媳就一直在我們小縣城打工,可她嫌那邊相對落后,沒有影院,沒有花店,對于講究浪漫與享受的她來說,無法忍受這種生活,。
我一直認為他們自私,丟下年幼的孩子不管,就為滿足一己私利,這類年輕父母對育兒一無所知,只知給孩子買好吃好喝的,對孩子的心理需求完全忽視。
那天我曾勸他們重視對孩子的陪伴,他們卻說小孩子嘛,哭一會兒就沒事了,等長大些自然就懂事了。
事實果真會如此嗎?長大自然真的會沒事嗎?幼兒時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不會留下心理陰影嗎?幼兒期正是習慣培養(yǎng)的最佳時期,錯過了難以彌補!
曾記得一位很紅的女明星說過:“我選劇本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看拍戲地點,只要是離開我家所在的城市,多好的戲我都會拒絕,因為我孩子還小,我要讓他每天看到媽媽,哪怕是只能陪她一小會兒。”
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陪伴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慰藉他們幼小的心靈。
陪伴也有正確的打開方式。
我曾與一個小學生,有過一次對話:
“你寫作業(yè)時媽媽干什么?”
“躺在我身邊的床上玩手機。”等到有機會與這位家長交談時,她很自豪地告訴我:“孩子每次寫作業(yè)我都陪著她。”
這就是所謂的陪伴嗎?
孩子說,媽媽給我講個故事吧,你會說去看會兒電視吧,而此時你正津津有味地與好友聊家長里短;孩子說,爸爸陪我玩拼圖啊,你會說自己拼,我正忙著呢,而此時你的手機刷的正溜;孩子說,爸爸媽媽,帶我去公園玩吧,你會說沒時間了,去找小明玩吧,而此時你正忙著清空你的購物車。
等到大家談到教育孩子,你會驕傲的吹噓自己花了多少時間陪伴孩子。這樣的陪伴,只是保證了與孩子共處一室,而沒把心思投入到孩子身上,你的孩子是另一種留守兒童一一心靈留守。
真正的陪伴是全情的投入,關注他的所思所想,讓他從心理上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