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六一兒童節的時候發了一條朋友圈:
六一來了:我問兒子想吃什么,兒子說要吃好吃的; 我問兒子想吃什么好吃的,兒子說西紅柿;我又問兒子想到哪里去耍 ,兒子說要到很好耍的地方; 我問兒子哪個好耍的地方 ,兒子說幼兒園跑道...…我當時笑了 ,后來心酸了……
雖然當時我寫的評論是:孩子的世界真簡單!
但我懂她的意思,她的心酸是一種內疚……
她平時上班雖然不算太忙,但自己帶孩子的時候并不多。和孩子的爺爺奶奶住一起,經??吹綘敔斈棠處Ш⒆釉谛^玩,卻很少看見媽媽爸爸的身影。有一次我還被她教育了一通:“你咋那么瓜?又要上班又要帶娃,把自己累死所?你們家寶寶的爺爺奶奶那么年輕,不用白不用!”
所以孩子現在的眼界只有那么大,你也別心疼······
我知道很多當兒媳婦的都會這么想,是哈,生娃也是我,養娃也是我,娃還不跟我姓,所以你們一家人都欠我的!
網上也有很多類似的段子,叫喚女人辛苦的,批判男人不負責任的,感覺生個娃全世界都欠了自己,各種高頻率轉發……
我就不明白了,早知如此,那時雙腿緊閉,拒不合作,不就什么事都沒了。
所以特別欣賞一個好朋友說的,娃是我想要的,再累我都該。爸爸不給力,我就把自己當成單親媽媽,總之我要對自己的孩子負責。
這,才是一個成年人說的話。自己的選擇,跪著、哭著、爬著,總之路得自己走下去。
我兒子現在5歲了,有時還會撒嬌要我抱他,對于這種要求,我從不拒絕(除非那天穿著恨天高)。
我知道他是在表達親密的渴望,是一種愛的訴求,還有多久他就再也不會提這種要求了呢?
他越長大,親密的機會越少,而我爹媽永遠也悟不透這點,要么批評兒子嬌氣,要么搬出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凡是這個時候我就會告訴他們,要想今后孩子聽你的,現在就要學會付出;別等長大了,才來頭疼他的叛逆。
認識一個孩子,行為習慣不好,坐不住,嘴巴不是在吃東西就是在講話,一直不會閑著,小動作也多,特別喜歡啃手指甲,只要一和大人說話,手就放到嘴里。他的手指甲禿到只剩一半,人家的指甲長過肉,他是被啃得透著血絲的肉包著半個指甲。
他的媽媽,如果不是別人告訴我,我都不敢相信他們之間有血緣關系。
打扮得光鮮亮麗,涂著漂亮的指甲油,雖然家庭境況不算太好,但是沒關系啊,面子要繃足!
唯獨不能談娃兒,一張口就是抱怨自己的前夫沒有管娃娃。聽說他的前夫已經到了見她在前面立刻繞道走的地步,活像老鼠見了貓??上攵?,這個孩子該是有多焦慮!自己的媽媽隨時隨地無時不刻攻擊親生父親,他根本無法建立認同感,孩子的內心像一個巨大的黑洞幾乎要把自己吞噬。
這種抱怨更導致她對孩子知之甚少,拋開孩子內心的煎熬,她甚至連最明顯的啃指甲的動作都沒發現,這該是漠視到了什么地步!
在她的心里,只有埋怨丈夫的失職,卻從不檢討自己的乏愛。
她的抱怨是一種逃避……
家庭教育和心理專家都指出,孩子0到12歲,尤其0到6歲之間是成長的關鍵時期,父母不應與孩子分離,不要以任何借口和孩子兩地分居,或者放在身邊也置之不理。能否跟父母尤其母親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關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教育專家公認的一點是,孩子0到6歲跟父母相處一分鐘,頂得上之后跟父母一年——所以,請別說那種“孩子還小,誰陪都一樣”的蠢話了好么?
第一次當選總統時,奧巴馬說競選中有一件事他很自豪,在長達21個月的選戰中,他沒有錯過一次孩子的家長會。米歇爾演講說,做總統的丈夫,至今仍每晚和女兒一起吃晚餐,耐心回答她們的問題,為她們在學校交朋友的事兒出謀劃策。想想身邊那些天天嚷著沒時間陪孩子的父親,比奧巴馬忙很多嗎?
陪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窮爸爸、富爸爸》一書里有句話:“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p>
陪伴是相互的,滋養是相互的,給予是相互的。陪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我們作為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