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輸入——信息加工——輸出系統”這個問題,我以前沒有系統思考過。經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讓我感觸很深,于是就有了這篇文章,如果你有幸看到這篇文章,歡迎來交流。
一、為什么要輸入
1、構筑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我以前并沒有刻意的去構建過自己的知識體系,也不能正確的認知知識體系的價值。但當你從大格局的角度(如果你讀過黃仁宇的“大歷史”你就很有體會)去看的時候,會發現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聯系的,知識與知識之間存在著某種結構,這種結構,我并沒有做系統化、結構化的梳理,因此發揮不出知識的價值和威力。唯有構建知識體系,才能放大知識的價值,才能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人的一生就是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當你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大,就越能從容的生活。
2、構建自己的能力圈
在芒格和巴菲特尋找的投資模型中,有一條“能力圈原則”。這條原則的基本道理很簡單:每個人都有能力圈。擴大能力圈很重要。我的能力圈就是我的護城河,我的能力圈里有什么呢?我想從專業能力和通用能力兩個方面來回答:
專業能力方面
(1)學習力——閱讀理解能力、信息加工力、知識內化力;
(2)寫作力(書面)——厘清思路,強化所學,檢驗所學,輸出思想的能力;
(3)表達力(口語)——將理論、知識、技能有邏輯的,清晰的、明白的表達出來的能力;
(4)PPT——能夠快速輸出高質量PPT的能力;
(5)培訓體系打造能力——能夠構筑快速迭代,提升業務價值的培訓體系的能力。
通用能力方面
1、人際交往能力——基于二八法則,主要以認識高手為主;
2、情緒管理能力——情緒不好,是智慧不夠的一種表現。鍛煉平靜的能力。安也者,心也。心安則事安,事安則無所不安。誠如王陽明所言:磨練以修身,靜坐以修心;
3、目標管理和計劃能力——“如果你目標清晰,上帝都會為你讓路”。人們往往在戰術上勤奮,在戰略上懶惰。而目標恰恰是戰略問題。因此我必須逐步構建清晰的目標并有計劃執行的能力。
4、洞察能力——培養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
記住,用80%的時間持續打造20%可以長效收益的能力。
二、如何輸入
我通過以下渠道進行輸入
1、閱讀。基于能力圈,參考高手的建議,列出書單。只有博觀才能約取。大面積的閱讀,擴大知識之廣度。
2、聯機學習。你遇到的問題,一定有人解決了。找到那個人,快速調用和整合答案,解決問題。因此,遇到問題,不是傳統的自己去“悟”,而是“連接”有答案的人。
3、與牛人交流。牛人之所牛,是因為認知維度比你高。尋找牛人溝通與交流。如在行,參加沙龍、課程都能遇到一些高手;
4、高質內容付費學習。為高質量的內容付費(線上和線下),讓學習與生活更有效率;
5、復盤。對以上四步不斷反思迭代,如有必要直接顛覆。
三、信息加工
我將逐步構建起我的筆記系統,并形成閉環。主要采取以下步驟進行:
1、收藏高質信息
古典老師在《躍遷》這本書上介紹過一、二、三、四手信息。根據傳播學理論,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因為每個人的理解不同,經過的層級越多信息的扭曲會越大,以至于最初的信息與接受到的信息產生極大的差異。因此,我的處理方法很粗暴,直接讀一、二手信息,讀一手信息,是為了獲得信息最初的樣貌;而二手信息則忠實的轉速一手信息,標注了信息來源,也非??煽?。
我們收藏方法是:在微信公眾號上,我將我認為的“學習力”高手公眾號全部置頂,他們的文章,通過“有道云筆記公眾號”(只要你綁定了有道云筆記公眾號,而簡書、知乎等APP需要曲線救國),直接存儲在有道云筆記上,紙質文章可以通過OCR等技術(圖片轉文字)快速電子化。
2、整理信息
(1)將文章中無關緊要的文字全部刪除,留下精髓;我這種方法與李敖的方法不同,李敖是把書買回來,看到有用的信息,拿出美工刀咔嚓一剪,用膠水黏在卡上,歸組到相關主題上。
(2)結構化內容;
(3)提取關鍵詞;
(4)內化成知識;
(5)復盤、復盤、復盤,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驗證我的第1、2、3、4步能不能夠對信息進行有效加工。如果能夠,刻意練習,并形成“套路”,成為我的模型。
暗黑技能:如果你能夠熟練運用第1、2,3,4步,然后在加上自己的觀點,你就可以快速的寫出文章了。
四、輸出
(一)先來說說輸出的好處。輸出有什么好處?
1、打破學習錯覺
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學得好,是錯將“知道”當做了“掌握”。比如我們讀一本書,畫了很多重點記號,甚至還做了筆記,這時我們可能會認為學得很好,但如果合上書做個簡單的自我檢測,瞬間就會忘掉三四成。
這種學習錯覺(誤將“知道”當做了“掌握”)是內隱語言與外部語言的差異造成的。語言分為內隱語言和外部語言。通俗講,內隱語言是我們自問自答或不出聲的言語,外部語言就是我們正常交談或小聲默念。內隱語言過于隱秘、快捷、破碎,而外部語言(或者書寫表達)是邏輯、完整、成體系的,但如果一個知識點能用內隱語言描述,我們就誤以為很熟悉。具體到學習中,對一個知識點進行復習時,內隱語言抓住了幾個關鍵點,我們就會產生學習錯覺,誤以為都知道,但知識點不是孤島,是由邏輯關系構成的,這需要外部語言去描述、串聯,唯有經過外部語言檢驗,才是真正的掌握理解!
寫作就是這種“外部語言”,它可以有效打破這一“學習錯覺”,當你在寫作的時候,如果在闡釋某個知識的時候卡住了,說明你并沒有完全掌握。
2、獲得反饋
人只有獲得反饋才能進步。職業運動員為什么需要教練,就是因為教練可以站在旁邊者的角度,給運動員指導。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下,你可以將寫好的文章放到網上任何地方,會有很多人讀你的文章,他們會從各個角度去看你文章,他們會給你反饋,發現你文章中的不足點,我以前看到過一個關于寫作的“活動”——在一個線下寫作課中,把你寫好的文章分別給6個不同人看,讓他們提出修改意見;他們修改完畢后,你基于他們的修改建議,自己修改一遍,修改完后,發現文章進步非常多——這就是反饋的好處。
3、有利于個人品牌的打造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寫作是打造個人品牌的利器,代表人物咪蒙、彭小六等,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他們的成長經歷,非常勵志,非常振奮人心,尤其是彭小六,簡直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野蠻成長的絕好案例。
(二)如何輸出
1、簡書——一款非常好用的寫作軟件。寫作簡單,容易操作,個人認為比微信公眾號的編輯簡單好多。目前我在簡書上發表了6篇文章,當然“持續更新中”。
2、微信公眾號——現已注冊微信公眾號,作為一個新手,正在摸索和嘗試中。
3、分享——分享的過程同時也是幫助自己學習的過程。分享的好處:
(1)因為要分享給別人,就督促自己發現“知識阻塞”,進一步打通已有的知識。
(2)分享的過程,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識的過程。
(3)分享之后,別人提出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4、實踐。進行知識的“場景化運用”,學到的知識必須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才能真正讓知識變成能力。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有兩個好處:一、檢驗所學;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一個做培訓的人來說,只有被實踐證明有效的知識才能分享給別人,也是對別人的一種負責。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喜歡的給我點贊哦,但我更希望獲得你的反饋,因為反饋才能讓我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