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所居住的小城,一個13歲男孩的走失,牽動著小城的每一根神經。直到5月15日找到跳山而死的男孩,人們的各種議論仍舊沒有停止。
是何原因讓一個花樣年華的孩子走上了不歸路?據說,男孩出生貧寒,是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只因這次其中考試沒考好,思想壓力太大,便自尋了短見。難道這就是問題的根本?
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們對失敗和挫折的心里承受能力真是太差了,說到底,吃的苦受的罪太少了。
想起我們小時候,缺吃少穿,因為貪玩不干活,因為弟兄姊妹吵嘴,因為讀書不用功,沒少挨父母的拳頭。到如今,那吃過的苦,那受過的罪都變成了無形的財富。
身為父母,現在的孩子該怎樣教育呢?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當今,最該改變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觀念。
一直以來,我對孩子的教育有些茫然。我個性比較要強,在對女兒的教育上有點嚴厲,且事必躬親,使得女兒遇事沒有主見,無論大事小事都要與我商量后做決定,在讀書學習上也缺乏主動姓。
對兒子的教育,吸取女兒的教訓,我刻意培養他獨立自主的能力,一些小事有意無意地讓他自己獨立完成,把握住大方向,不讓他因貪玩過頭失去航向。
上星期日,上小學六年級的兒子領了幾個同學來我家玩。我打球回來,推開門,眼前的景象著實壯觀:我的臥室里(電腦在臥室),幾個孩子坐著的,躺著的,趴著的,每人手里一部手機,都在玩游戲,相互還不時地互動著。我兒子沒拿手機,坐在電腦跟前,指揮全局。
看到這場面,我心里有些不悅,但顧及到兒子臉面,強壓怒火,盡力以溫和的口吻說:“唉呀,你們怎么不讀點書,每天就玩這無聊的游戲呀,你們作業都做完了嗎?”孩子們沒有應聲,但看表情顯出不好意思,兒子隨即把我推出門外。
我自認為我說的話無可厚非。不一會兒,孩子們一個個起身一溜煙走了。送走小伙伴們,兒子轉回頭來不高興了,“媽媽,我同學來了,你能不能不說話?”“怎么了,我說的話有什么錯嗎?”“還說沒錯,我同學說要是有你這樣的媽媽,就不活了!”
我愕然。
現在的孩子們都怎么啦,就這些話,他們就受不了啦,算是傷自尊了。假若將來出生社會,一句逆耳的話不能聽,一點挫折經受不起,怎么在社會上立足呢?
貪玩是男孩子的本性。今天,又是一個星期天,兒子說還想領小伙伴們來我家玩。我想,再讓他開開心心地玩上幾個月吧,馬上就小學畢業了,上了初中估計不會有這么多閑余時間讓他玩了。
下午,我在客廳寫文章,兒子和他的小伙伴在臥室玩手機、玩電腦,時而高聲嬉笑,時而低語,玩的不亦樂乎。
等到晚飯時間,我推門而入,因有前車之鑒,于是和顏悅色地說:“孩子們,該回家吃飯了。”兒子立馬關了電腦,其余孩子穿衣下樓。臨走,我送出門外:下樓慢點,以后常來。兒子樂呵呵地伸出大拇指:老媽,今天表現真棒!
吃飯時兒子問:“媽媽,下午我們玩,你一人在客廳干什么?”我說:“寫文章呀,要不咱倆以后也來個母子寫文章比賽吧,出同樣的題目,看誰寫得更精彩?”兒子爽快地說:“好啊!”。看得出,兒子今天的心情很好。以前一提到寫作文,他就不情愿,老師留的日記作文,總是一拖再拖。
晚上,兒子上架子鼓課,吃完飯,臨走時,兒子說:“老媽,臥室我回來收拾,你不用辛苦了。”我瞬間感悟:現在孩子的教育,不是像我們小時候的棍棒教育,是需要和風細雨地感化、引導,而不是單純的苦口婆心,或者呵斥能奏效的。
從這點我看出,兒子是吃軟不吃硬的主,教育以溫柔、循循善誘為好。
其實,父母教育孩子也是不斷感悟和學習的過程。如果我們的父母,少點應酬,少點娛樂,多陪陪孩子;我們的教師,少點功利,多點耐心,在每個孩子身上多下點功夫,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我相信,沒有哪個孩子愿意放棄寶貴的生命,走向極端。要知道,死亡也是需要勇氣的。